這部電影使我回想起讀《鹽徑偕行》的記憶,當時的感想還非常深刻地留在心中。
電影質感很好,演員、畫面、節奏都無可挑剔,非常推薦大家去看。據說在英國上映時還曾打敗《不可能的任務:最後清算》單日票房。
這個真人實事改編的作品,主要聚焦在一對英國中年夫妻走上西南海濱小徑的故事。他們開始長途健行並不是為了挑戰自我,也不是基於什麼浪漫的理由,純粹是被迫。兩人原本在家鄕經營農場,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然而因為聽從老朋友遊說,將一大筆積蓄投資於他所開的公司,結果朋友事業倒閉,非旦資金拿不回來,朋友反咬一口,要他們賠償他所積欠的債務。一連串「不可能」發生的事一一降臨,兩人投注一生心血的家園及農場全遭扣押,除了被好友背叛的心理傷痛之外,還被迫離家,成了外人眼中的遊民(如果「沒有家」就算是遊民的話)。雪上加霜的是,先生莫思被診齗出罹患一種退化症,預測只剩兩年壽命。因為沒有地方可以容身,也毫無頭緒未來該何去何從,他們開始走路,沒有目標、沒設終點地走。英國西南海濱小徑其實一點都不小,它是一段不斷高高低低、長達一千多公里的海濱路徑,坡道加起來幾乎是聖母峰的四倍。兩人每週只有48英鎊(不到台幣2000元)的稅額抵減金可以過活,很多時候因為各種差錯或原因,只領到30多英鎊。
書和電影描述的就是這段走路的過程,遇到的人、遭遇的狀況、兩人身心的變化,以及最後他們抵達的地方。(書由蕊娜所執筆)
關於這個故事,我有兩個深刻感想,其中之一沒有呈現在電影中(這就是先看過書的缺點,總會有某些主觀期待)。但電影本身是很完整的作品,不影響它的可看性。以下分享我對整個故事的感想,不想被爆雷的讀者請略過。
******************
《鹽徑偕行》帶給我最多省思的部分是遊民這個身份。什麼是「遊民」?所有遊民只有一種原因使他們成為這樣嗎?是不是遊民就不需要被尊重呢?蕊娜和莫思從未向人乞討,對於來與他們攀談的人也會請他們喝茶(即便取水不易),甚至遇到狀況更不好的人、幫助過他們的人,他們還主動把手中唯一剩下的食物給對方。但是書中描述過好幾次,如果他們如實回應陌生人的好奇詢問,告知兩人目前的狀況,對方通常是立刻噤聲或退避三舍。更不用說嫌棄的眼光,不允許他們在自己視線內「存在」。
富有與貧窮到底由什麼界定?蕊娜和莫思使我思考這件事。如果沒有能力和意願給予,還是一個富有的人嗎?
其次,莫思的病神奇地因為走路而愈來愈好。與醫生預測的不同,他沒有休息、沒有服藥,沒有待在家細心保護自己,似乎反而長出了力量,變成一個更健康的人。蕊娜也因為寫了這本書得到好幾個文學奬,改善了她和莫思的生活。她正式展開寫作生涯,將於今年10月出版第四本書。如果沒有這段健行,這些都不會發生。
從這本書當中,我再度學到了「自由」。
當你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並且不再對抗時,你就會變得煥然一新。
他們遭逢人生重大變故,失去所有的東西,卻也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儘管孑然一身是迫不得已,可是,踏上西南海濱小徑仍是他們自己的意志所做的選擇。
我不免想,因為他們並未停下來自怨自艾,這變故似乎成了一項禮物,至少使莫思有機會延續自己的生命。如果他們生活優渥,他沒有機會以這樣的方式證明生命的可能性。
蕊娜說,「其他在西南海濱小徑健行的人都很在意他們一天之內走了多少公里、創造了怎樣的紀錄,但我們卻愈走愈慢,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會花上一個鐘頭仔細觀賞那些罕見的旋花綬草,或耗費一個下午拍攝一隻蝴蝶,或者利用傍晚的時間在奇南斯懸崖上觀賞底下那個小海灣裡的海豹。」
當意識到時間的時候,他們可能一天只走了五公里,於是又在前一晚卸營的附近紮營。
慢慢走,這真是一個珍貴的提醒。
書和電影都推薦。
《鹽徑偕行》,蕊娜.文恩著,蕭寶森譯, 野人文化
(閱讀心得全文:https://reurl.cc/oYzG8g)

《鹽路上有你》
7月4日全台上映
►正式預告︱https://wenk.in/en13UEB7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