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希望可以類似一個索引,把課程中提到的瀑布式專案管理, 規劃階段中的各程序,簡要地先做說明,如果有特別做筆記的程序,會再另開文章連結過去。
範疇 Scope 相關
範疇管理計畫 Plan Scope Management
一份記載如何定義、證實、控制專案和產品範疇的計畫文件。包含我們如何定義範疇、如何確保執行的工作有在範疇內等。產品範疇是一個產品被定義的特性和功能,專案範疇則是為了達成目的而必須完成的工作範圍。
- 避免Gold Plating,也就是因為有多餘的資源,就去做超出原範疇以外的專案工作
- 避免Scope Creep,也就是將原先範疇內沒有的工作,未經授權就加入專案範疇內或是加以執行。
蒐集需求 collect requirements
這個程序主要說明了蒐集需求的相關方法。使用工具例如:
- context diagrams:有點像使用一個圖表呈現出系統有哪些組成部分、彼此間的關係,同時也加上使用者等系統外的「人」如何和系統互動的主要行為。
- traceability matrix:紀錄需求以及他們來自哪些使用者/來源。
需求可以分為兩種:
- acceptance quiteria:達成需求的最低標準,例如一個有個人帳號的社群平台,至少要有可以登入的功能。
- quality requirements:沒做到會不開心的,例如網頁載入速度太慢,能用,但是使用者體驗不佳。
有關需求也有個詞 benchmark,代表的是要達成需求的一般業界標準,例如手機從解鎖到開啟螢幕應該在0.03秒內。
定義範疇 Define Scope
可以說是專案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只能做到其中幾項程序,那這就是必做項目之一。並且定義範疇很重要的是「細節」,當範疇被清楚定義,才能避免前述 Scope Creep 的狀況。常用的工具作法如產品分析,像是對於產品的功能需求做詳細的拆解,促進團隊的共同理解。清楚的範疇不只是說明專案包含什麼,也包含專案「不包含」什麼。
時程 Schedule 相關
建立工作分解結構 Create 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工作分解結構(WBS) 可以理解為將專案的工作待辦做拆解 (decompose),例如將一個網站,拆分成多個要達成的功能,以及個別這些功能的完成需要做完哪些小功能/工作待辦。就像一個樹狀層層拆解下去,每個最小單位應該要能分析出它的時間、花費、投入人力等。
另外,WBS也會搭配 WBS dictionary 的概念,也就是整個WBS表上有很多 work package 工作包,每個工作包有個編碼像是索引,從這個編碼可以再找到完整關於這個工作包的細節描述、時間、花費成本等。
時程管理規劃 Plan Schedule Management
這個階段是要制定「如何規劃時程」的策略與流程,也就是對時程管理本身先做一層計畫。內容包括:時程要規劃到多細、要使用哪些格式、變更時程的處理方式、相關工具與標準等。由於每間公司的作法不盡相同,所以不需要拘泥於某一種特定的格式或方法,而是依照組織文化與專案特性靈活設計。
定義工作活動 Define Activities
這個階段是把WBS 的工作包(Work Package)拆解成實際要執行的小活動(Activities),產出「活動清單」。其流程通常是從交付項目(Deliverables)與範疇說明(Scope Statement)開始,經由WBS(工作分解結構)來形成工作包,再細分為活動。這裡使用的技術是 Decomposition(分解法),也會搭配 Rolling Wave Planning(滾動式規劃):先細化近期工作,遠期工作等靠近時再詳細拆解。這階段重點是以時程為導向,建立未來要排進日程表的活動列表,每個活動會對應到一個工作包,但一個工作包可能對應到多個活動。
活動排序 Sequence Activities
這個階段是要將活動按順序排列,建立「活動間的邏輯關係」。會使用 Project Schedule Network Diagram(專案時程網絡圖) 等圖表,來視覺化活動之間的相依關係。這裡需考量 Dependency(相依性),包括必要或非必要、內部或外部依賴,例如某些活動必須等外部供應商完成,才可繼續進行。也會涉及 Leads 和 Lags:Lead 指的是下一個任務可以在前一個任務尚未完全完成時就開始,Lag 則是完成一個任務後還需等待一段時間才能進行下一個(例如牆壁粉刷後要等乾)。這些邏輯關係是後續排程與排程模擬的基礎。
評估活動時長 Estimate Activity Durations
這個階段是預估每項活動所需時間,需要實際執行者(專家)提供的估計工時作為基礎,常見方法如下:
- Analogous Estimation(類比估算法):從歷史專案中找相似案例,快速推估。適合在資訊不足的專案初期,但準確度可能較低。
- Bottom-Up Estimation(自底向上估算法):將工作拆解為小項目,逐一預估並加總出整體所需時間。較為費時,但準確度高。
- Parametric Estimation(參數估算法):利用歷史資料計算單位活動所需時間,再乘上數量以預估整體,例如:蓋一面牆需3天,那10面牆就預估30天。
- Three-Point Estimation(三點估算法):針對每項活動提出樂觀、悲觀與最可能的三種時程,再透過PERT公式計算期望時間。
- Reserve Analysis(緩衝分析):考慮不確定性,預留Buffer time。
輸出的成果包括:時間估算值、估算依據(說明怎麼估出來)、以及估算的可能變動區間。
三點估算法 PERT Formula
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是一種三點估算的加權平均方法,用來更合理地預估時間。它將「最可能的時間(M)」給予較高的權重(4倍),並搭配最樂觀(O)與最悲觀(P)時間,公式如下:
Expected Duration = (O+4M+P) / 6
這種方法能減少極端值的影響,給出一個更有代表性的預估結果,並常與變異數一起使用以進行風險評估與模擬分析。
另也有不施加權重的算法,就會改成 (O+M+P)/3
發展時程 Develop Schedule
這是整合前面各階段成果、建立完整專案時程的過程。具體會將活動清單、估算時間、相依關係與資源配置等資訊整合成詳細的日程表。透過Schedule Network Analysis,以不同分析技術,推估開始和結束日期,常用分析方法包括:
- Resource Optimization Techniques(資源最佳化):當人力資源過載時,重新調整分配避免延誤。例如某個人同一時段被分派A和B工作,且兩者只能完成其中一項,就要想辦法協調像是由其他人支援。
- Critical Path Method(關鍵路徑法):找出專案的各活動中,開始、結束個別的最早和最晚日期,以推算專案可能的最早完工時間。
- Critical Chain Method(關鍵鍊法):聚焦在專案的資源管理。
- What-if Analysis / Simulation(假設分析與模擬):假設各種情境對時程的影響。
- Lags And Leads 跟前文所說明的一樣
- Schedule Compression(時程壓縮):當需縮短工期時,可能使用:
- Crashing:增加人力或資源加速進度
- Fast Tracking:改成平行作業以省時間(但增加風險)例如管理成本增加,沒有管好可能品質下降
- Agile Release Planning:將功能包成可交付版本,依計畫階段釋出,讓客戶能逐步試用產品。排程需考慮各階段的釋出計畫。
輸出成果包含:
- Project Schedule(專案時程表),如甘特圖,清楚列出各活動的開始與結束時間
- Schedule Baseline(時程基準線),就是專案整體的開始結束日期,作為專案追蹤的參照標準
- Schedule Data:時程決策所依據的資料,可以回頭檢視 schedule 的決策怎麼做出來的
- Project Calendar:實際安排工作日曆(如星期幾安排哪些工作、一個活動跨幾周等)
預算 Budget 相關
規劃花費管理 Plan Cost Management
這個階段是規劃專案成本管理的方法與流程,也就是先制定「成本要怎麼規劃、編列、追蹤與控制」的計畫。內容可能包含:使用 Value Engineering(價值工程) 找出以最低花費達成目標的方法;明確區分固定成本(不管生產多少,都一樣的成本)與變動成本(生產越多,成本越高)、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避免陷入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Sunk Cost)誤區。輸出成果包括:成本管理計畫(Cost Management Plan)、預算金額、預算允許的浮動範圍、超標時的容許標準、使用的貨幣單位、報告格式等。
估計花費 Estimate Cost
在這個階段,為每個活動預估所需花費,並隨專案推進持續提高精確度。不同精確度的估算類型包括:
- Rough Order of Magnitude(粗略估算):誤差約 -25%~+75%
- Budget Estimate(預算估算):誤差約 -10%~+25%
- Definitive Estimate(明確估算):誤差約 -5%~+10%
常用方法與時間估算類似,包括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歷史資料參考、三點估算公式,以及 Reserve Analysis(緩衝金分析) 預留風險資金。需考量 Cost of Quality(品質成本),因為壓低花費可能導致品質不良,且保固期結束前後往往會有較大支出。輸出成果包含:每個活動的成本估算、以及估算範圍。
決定預算 Determine Budget
這個階段是整合所有活動的成本估算,形成專案的總體預算與成本基準(Cost Baseline)。
- Contingency Reserve(應急儲備金):由PM掌控,為風險事先編列
- Management Reserve(管理儲備金):由高層控制,需經批准才能動用
整體來說,儲備金的編列可以參考歷史紀錄、以前的花費做參考。而在專案進行的過程,也須持續做 Funding Limit Reconciliation(資金限制調整),確保資金使用不會過快,必要時調整專案進度或預算。也可透過外部資金(Finance)取得資助。
可用Cost Baseline 成本基準 追蹤,也就是從activities -> work package -> control account往上去計算出的總體成本基準,可用圖表呈現(橫軸時間、縱軸成本),用來與實際支出速度比較。整體預算的計算公式為:cost baseline(含contingency reserve ) + management reserve = project budget。
品質 Quality 相關
規劃品質管理 Plan Quality Management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定義品質標準,以及記錄如何確保專案能符合這些標準。品質的定義是「符合規範的程度」或「卓越的等級」。在此需要先明確 品質需求,並規劃如何遵循。輸出成果是 品質管理計畫(Quality Management Plan) 與 品質衡量指標(Quality Metrics)。
常見考慮的點:
- Cost of Quality(品質成本):為確保品質所需的花費。
- Prevention Driven(預防導向):品質有預防導向的性質,投入越多在預防問題產生,就能減少檢驗與缺陷所造成的成本。
- Non-conformance Cost(不合規成本):因品質不良導致的修復或重做。
- Cost-benefits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評估品質投入成本與效益間的平衡。畢竟提升品質到極佳,卻忽略了利潤,有可能也無法達成專案所需的商業目標
- Test & Inspection Planning(測試與檢驗規劃):規劃何時、如何檢查品質。
- Data Representation(數據呈現):如邏輯數據模型、矩陣圖。
產出結果的品質管理計畫中,也會包含 持續改善製造或交付過程 的做法,以及品質衡量指標,也就是針對特定表現制定的檢驗標準,例如「網頁必須在3秒內開啟」。
資源 Resource 相關
規劃資源管理 Plan Resource Management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規劃如何 估算、取得、管理與使用 人力與實體資源。輸出成果為 資源管理計畫(Resource Management Plan)。
常用工具與表示方式包括:
- Data Representation(資料呈現):可用階層式(Hierarchical)、矩陣式(Matrix-based)、文字式(Text-oriented)描述。
- 矩陣式其中一個例子:責任分派矩陣(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Matrix, RACI Chart):
- R = Responsible(執行者)
- A = Accountable(最終負責人,僅能有一人)
- C = Consulted(提供意見者,有問題可諮詢的對象)
- I = Informed(需被通知者)
有關人力資源管理,在專案不同階段,資源需求會隨著進展而變化:初期人力少 → 中期逐步增加 → 收尾時再度減少。此外,團隊成員會共同制定 Team Charter(團隊公約),明訂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行為規範,幫助建立協作文化。
估算活動資源 Estimate Activity Resources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為每個個別活動估算 需要哪些資源、需要多少數量,並將資源分派給活動並記錄下來。常用方法包括:
- Bottom-up Estimation(自下而上估算):詳細拆解後逐一加總。
- Analogous Estimation(類比估算):根據歷史專案類比推估。
- Parametric Estimation(參數估算):透過數學計算與已知參數推導。
輸出成果包括:文件化每個活動所需的資源種類與數量、估算依據(Basis of Estimation)、以及 資源分解結構(Resource Breakdown Structure),將人力、設備、材料等資源加以分類整理。
溝通 Communication 相關
規劃溝通管理 Pla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這個階段重點是規劃如何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有效溝通,確保正確資訊能在正確時間傳遞給正確對象。輸入包含 利害關係人登錄表(Stakeholder Register),工具有 專家判斷、溝通需求分析、以及計算 溝通管道數公式:n(n-1)/2。在規劃中,會考量:溝通工具的選擇(依照緊急程度、易用性、加密需求)、溝通方法(正式/非正式、口頭/書面)、以及溝通模式(編碼者、解碼者、非語言訊號、語調等)。同時會運用團隊與人際技巧,例如溝通風格評估、政治敏感度、文化覺察。輸出成果是 溝通管理計畫,其中明確規定:由誰發起、誰接收、傳達什麼資訊、透過何種方式、以及傳遞頻率。這些都必須根據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來設計,否則很容易出現「沒有人告訴我」的溝通失誤。
風險 Risk 相關
規劃風險管理 Plan Risk Management
這個階段是規劃風險管理方法,涵蓋辨識、分析、規劃回應並持續追蹤風險。風險可分為 單一專案風險(由專案經理管理)與 整體專案風險(例如市場環境,需由組織管理)。此程序會產出 風險管理計畫(Risk Management Plan),定義如何執行風險管理,每家公司做法可能不同,並考量利害關係人的 風險承受度(Risk Appetite)。同時也會建立 風險分解結構(Risk Breakdown Structure, RBS),用來分類不同類型的風險。
辨識風險 Identify Risks
這是持續進行的程序,目標是辨識並記錄所有可能影響專案的風險。方法包括:
- Prompt Lists:預先定義的風險類別清單。
- 文件分析(Documentation Analysis):檢視文件找出風險,例如時間或成本估算過低。
- 假設與限制檢視:所有假設與限制都是潛在風險。
- Root Cause Analysis:找出共通的根本原因,例如資金不足。
- SWOT Analysis:同時辨識負面風險(威脅)與正面風險(機會)。
輸出成果是 風險登錄表(Risk Register),紀錄每個風險的內容、來源、分類與可能回應方式,以及 風險報告(Risk Report) 呈現整體風險狀況。這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
執行質化風險分析 Perform Qualitative Risk Analysis
在這個階段,會根據風險的 發生機率與影響程度 來排序,決定哪些風險需要優先處理。工具包含:機率與影響評估、風險資料品質評估(蒐集佐證資料提升可信度)、以及其他參數分析(如緊急程度、是否易於排除)。最常用的是 風險機率與影響矩陣,將風險以1~5分別評分,再相乘得到風險值;另有 泡泡圖(Bubble Chart),以橫軸為機率、縱軸為影響、泡泡大小代表優先程度。輸出成果是更新過的 風險登錄表,把風險依優先序排列,並且隨時持續更新。
執行量化風險分析 Perform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這個階段針對高優先風險進行進一步量化,並非每個風險都需要。分析工具包含:
- 機率分布(Triangular / Beta Distributions):模擬最佳、最差、最可能情境。
- 敏感度分析(Tornado Charts):顯示哪些因素對專案結果影響最大。
- 決策樹分析(Decision Tree Analysis):計算風險的 期望金錢價值(Expected Monetary Value, EMV),公式為「發生機率 × 成本影響」。(花的錢指的是修復解決那個風險需要的花費)
輸出成果是更新過的 風險登錄表 與 風險報告,其中新增風險的數值化資訊,幫助決策者更清楚掌握可能影響。
規劃風險因應 Plan Risk Response
這個程序重點在規劃針對已識別風險的回應策略。對於負面風險(威脅),常見的策略包括:
- Accept:接受風險,不採取行動。
- Escalate:風險超出團隊能力時,升級給外部單位處理(如設備維修交由供應商)。
- Transfer:將風險轉嫁給第三方,例如購買保險或委外。
- Avoid:徹底消除風險來源。
- Mitigate: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或其影響。
對於正面風險(機會),則有不同策略:
- Share:與他人共享資源以放大機會。
- Exploit:主動採取行動,增加機會實現的可能性。
- Enhance:強化已發生的正面效果,使其更有利。
此外,tool 還有 Contingent Risk Response(條件式回應),即當特定情況發生時,才啟動對應的風險回應措施。輸出成果是更新 風險登錄表(Risk Register),記錄每個風險對應的回應策略。
採購 Procurement 相關
規劃採購計畫 Plan Procurement Plan
此程序的重點是規劃如何管理供應商與外部採購,確保取得所需的商品或服務。核心是 採購合約(Agreement / Contract),其中應明確規範交付內容、法律義務、違約處理、付款方式與終止條件。常見的三種合約模式包括:
- Fixed Price(Lump Sum):供應商以固定金額承擔交付成果,適用於範疇清晰的專案。風險主要由供應商承擔,可附加 Incentive Fee(例如提早完成的額外獎勵, 等於提供更多誘因) 或 EPA(經濟價格調整, 像是依照通膨狀況調整支付金額) 條款。
- Cost Reimbursement:買方支付實際成本加上固定利潤。買方承擔較高風險,也可設計 Incentive Fee 或 Award Fee(如果特定表現超乎預期的好 可以支付的獎勵費用)作為績效獎勵。
- Time and Material(T&M):依工時與材料費計算,基本上就像是按照時數雇用對方的概念,對買方風險最高,僅在專案範疇不明確時適用。
工具包含 市場調查、數據分析等,數據分析可以自行製作或雇用外部服務。輸出成果是 採購管理計畫(Procurement Management Plan),內容涵蓋:哪些資源需要外部取得、如何與何時採購、供應商選擇標準(如風險、成本、過往績效、保固等)、特定項目自製或採購的決策。同時也會準備 Bid Documents(招標文件),包含報價(Quotes)、建議書(Proposals)、以及 採購工作說明書(Procurement Statement of Work, SOW)說明詳細採購需求,以便供應商評估是否能承接。必要時,也會使用 獨立成本估算(Independent Cost Estimate),由第三方提供報價作為參考。
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 相關
規劃利害關係人參與 Plan Stakeholder Engagement
此程序的重點是規劃如何讓利害關係人持續參與專案。透過 Stakeholder Engagement Assessment Matrix 來評估利害關係人參與程度,分為五個層級:Unaware(未意識)、Resistant(抗拒)、Neutral(中立)、Supportive(支持)、Leading(領導)。專案經理需要先判斷各利害關係人目前所處的層級,並規劃如何提升或維持其參與程度。輸出成果是 Stakeholder Engagement Plan,內容說明如何保持利害關係人的投入,以及需要採取的溝通方式。這個程序與 溝通管理規劃 密切相關,差別在於利害關係人參與著重於「持續參與的設計」(例如固定每週會議),而溝通規劃則更關注「具體的溝通形式與安排」(例如會議時間與方式)。
Tips:
- 如果程序名稱為 Plan... (Plan Scope Management),那通常 output 就會有 ... Plan (Scope Management Plan)(反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