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還書日期迫在眉睫,我依稀記得只剩下一個禮拜就要把書歸還圖書館,所以我當時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翻開這本書繼續閱讀。因為我知道只剩一個禮拜,依照我往常像烏龜行走般的閱讀速度,一定不能在到期日前讀完一整本長篇小說。還好自己有堅持下去,向圖書館續借拜讀完這本著作。
本書以青少年犯罪、以及被害者父親幫已死去的女兒報仇之路貫串全文。順便探討了家庭教育的問題、對被復仇之恨包圍內心的父親心理描述與轉折,包含內心與道德的拉扯,以及被害者家屬的心聲應該被看見及傾聽。再者,就是對未成年犯罪議題的探討,可見作者是位細膩的社會觀察家。
家庭教育
書中藉由刑警的循線追查,與加害者父母們有機會接觸,發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性醜陋的一面。例如:加害者父母們常以孩子是青少年叛逆為由,來合理化自己沒有好好教育及關心孩子為藉口。在情勢罪刑尚未明朗前,百般否認自己小孩會做壞事,我的小孩很乖都是別人帶壞自己的小孩。然而,在掌握明確證據後,加害者父母還是不肯承認自己的孩子會做出這種事。
「我的小孩很乖都是別人帶壞自己的小孩」這句話怎麼聽起來好熟悉?
好像所有的父母都會這樣包庇自己的孩子?
是不願承認嗎?是承認之後就等於替孩子坦承犯行了?
不,我覺得是不敢承認自己教育失敗、教養無方。
我覺得這部分作者有多加著墨是想告訴讀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是非對錯要分明,不能合理化自己的過失及行為,認錯改過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死不認錯活在自己築起的銅牆鐵壁裡,還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當真是叫人無語。
男主內心的轉折
被害人父親內心的轉折,藉由作者細膩的描述與鋪陳,故事中的父親就好像活過來似的,讓我很能體會他心中的絕望與憤恨。
例如:一開始的自責。自責自己沒有照顧好女兒,才導致悲劇的發生。再來是自責自己買房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等。漸漸找到犯案證據後,對未成年兇手的憤怒與殺意,都被作者刻畫的栩栩如生。
對少年法的不滿
藉由事件的發生,兩個視角的描述對少年法保護加害者的不滿與心灰意冷。
一個是被害者父親對以往法院的判例。知道未成年的懲處幾乎不痛不癢,有時甚至不須入監服刑,就算被關也是短短幾年。
這樣真的有給被害者家屬一個交代嗎?
法律上過輕的懲處,能撫平被害者家屬失去摯愛的親人內心的傷痛嗎?
另一方面是警察的視角。書中警察內心的拉扯也很鮮明。礙於自己執法人員的身份,不能發表自己對這起事件真實的看法。其實,他們也很想放任被害者父親用私刑來報仇,但現實的法治與內心的道德認知告訴自己:以暴制暴是不對的,那種現實與內心的拉扯讓我看得入迷。
結語
我覺得這本書名名為《徬徨之刃》,不僅僅是指被害者父親復仇時的徬徨無助,也包含了警察們對自己依法行事與內在想法的正義之刃的拉扯,這種發人省思的雙關書名與著作,真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
第一次嘗試用這種格式排版寫心得文
有什麼想法或意見都歡迎留言跟我討論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