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正常與異常的界線在哪?
還記得上次你在人行道上遇見一個在自言自語的人嗎?或者,搭捷運時有人莫名大聲唱歌,讓整車的人不安起來?那一瞬間,你是不是心裡閃過:「他……不太正常吧?」
我一直以為,正常的定義就是——遵守規則、對答如流、能控制自己、不打擾別人。可是當我走進周慶輝的《天使星》,我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天使星》的影像,像一面鏡子,也像一扇窗。我們說的「正常」,可能只是一種我們自己習慣的標準,
一種我們用來劃出「自己」和「他人」的線。

在整系列的展覽當中我認為張力最強的作品,透過交錯著醫院家庭視角,能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童年,對於愛奇兒也是一樣的...... 只是他們比較常跑醫院罷了。圖片來源:自攝
創作核心:周慶輝想告訴我們什麼?
1. 消弭「正常」與「不正常」
如果你走進《應許之地:天使星》的影像前停下腳步,大概也會有那麼一瞬間——空氣彷彿安靜下來,你開始感覺到自己正在被凝視,或正在凝視著什麼更深層的東西。
那時候,你可能會忍不住在心裡問自己:「正常,到底是什麼?」
畫面裡的孩子、物件、光影,好像都安排得很細膩,甚至有點像劇場的舞台。
但當你看久了,就會發現:它不是要你欣賞技法或構圖,而是要你轉頭去看看自己。
你自己,與作品中所描繪的主角,有什麼差別嗎?

特別喜歡周慶輝對於作品的策展安排:中間放置情境大圖、左右兩側則是相對應的人物肖像,宛如在看故事般,能夠讓觀眾自由串聯周慶輝想表達的意境。圖片來源:自攝
2. 從真實訪談到影像詩:讓數據化為故事
35 個月、74 個家庭、316 小時的訪談、70 萬字的紀錄……看起來像是枯燥的數據對吧?
可在《天使星》裡,這些數字背後全是日常,是一個個家庭的真實、掙扎、融合的故事。
周慶輝用這些素材,拼成了 14 個主題,就像一首首看得見的詩,用光影記錄著脆弱和堅韌並存的生命片段,是讓我在聽著錄音時感到動容的。
3. 編導式攝影下的生命再現
周慶輝用編導式攝影去還原那些被忽略的真實。每一個場景、每一張草圖、每一個細節設計,都不是為了製造戲劇效果,而是為了讓我們真正「看見。」
更重要的是,他蒐集了這些家庭中孩子們的真實物品——這些物件就如同孩子們無聲的日記,被安置在影像的場景裡,成為與觀者對話的細節,提醒我們:
所謂「看見」,不只是注視一張照片,
而是去感受那照片背後,一個孩子與家庭共同撐起的真實生命重量。
創作軌跡:周慶輝如何走到《天使星》
早年新聞攝影與紀實轉折
周慶輝還在做為新聞攝影記者時,總是帶著相機、穿梭在各種社會現場,努力捕捉那些能夠震撼人心的畫面。
從「停格的歲月─痲瘋村紀事」到「消失的群像─勞動者紀事」,這些作品不只是在記錄,更像是在用影像寫一封封關於時代、關於人的情書。
他的影像是直接的、是詩意的,也充滿了他對主題人物的尊重。
從「獵人」到「導演」:編導式攝影語彙的誕生
但光是紀實攝影,後來對周慶輝來說似乎已經不夠了。
2015 年,他開始用「編導式攝影」來實現心中更大的畫面。他不再只是像個獵人一樣等待瞬間,而是像個導演一樣,自己搭景、自己說故事、自己安排光影、顏色,甚至連角色的神情都經過仔細設計。
那時候的作品《人的莊園》,就是這樣誕生的。色彩飽滿、畫面裡有種微妙的不安感,既像夢,又像現實。那是他自己的語彙,也成了他的標誌。
「應許之地」的誕生:訪談、草圖到完整計畫
後來,他走上了本篇介紹的《應許之地:天使星》的這條路。
2021 年,周慶輝啟動了這個龐大的拍攝計畫。他不只是拍照,也畫草圖、設計場景,拍攝時像是在拍一部部的微型電影。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我們看見那些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角落,那些愛奇兒家庭的真實日常。
這些作品,最終不只是影像,而是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同理心」這件事的開始。

我很喜歡周慶輝在設計作品當中暗藏的許多彩蛋以及細節,每一個小物件都是一個小故事。圖片來源:自攝
三件關鍵作品賞析——從視覺到社會
展覽餘下到本周日結束,非常建議親自到北美館一趟去看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的作品,相信你第一眼會被那些戲劇化、充滿張力的場景構圖所吸引。
他讓影像成為橋樑,帶我們去理解別人的故事,也帶我們回頭看自己習以為常的世界。接下來,我想跟你一起走進這三件關鍵作品,看看它們在光影背後,藏著怎樣的心事。
1. 教室裡的凝視
在 The Planet of Angels No.1 裡,你會看到孩子們站在模擬的學校場景,各自做著像是在玩耍的事情,卻讓你感到莫名孤單、壓抑。
教室內的燈光是銳利的,透著一股難以忽視的冷清感。
畫面就像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第一次家長日、第一次站在陌生教室門口的感覺——既期待、又不安,彷彿有無數雙眼睛都在注視著你,不只是同學、還有家長、老師......
但這不只是關於一個個家庭的故事,它也提醒我們:當愛奇兒家庭走進主流教育體系時,他們承受的目光與壓力,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2. 宗教多重信仰
在 The Planet of Angels No.3 裡,你會看到一座肅穆的教堂,卻充滿了令人無法忽視的衝突感——牆上貼滿了道教、佛教、基督宗教與地方信仰的符號,床上鋪著符咒與艾草,孩子身上纏著紅線,像是在祈求某種看不見的平安。
整個場景就像許多家庭在面對無力與焦慮時的縮影:只要能保佑,只要能救贖,不論神明屬誰、不論儀式屬哪門哪派,都想試上一試。
但這不只是關於一個家庭的故事,它也讓我們忍不住問自己:當信仰不再是安定心靈的力量,而成為焦慮與無助下的最後藥方時,我們究竟在尋求什麼?
3. 長照與時間的凝視
在 The Planet of Angels No.11 裡,你看見的不只是藍色的海岸和滿地纏繞的紅線,而是一位母親幾乎被絕望壓垮的生命軌跡。
家人的每一步,都走在焦慮和罪惡感之間。醫生告訴母親,讓孩子安樂死是「解脫」,社會給她的眼神充滿審判,她一次次想向外求救,卻只能換來更多不安與無助。
海岸邊,那象徵投票箱、選擇與抉擇的物件,提醒觀者:她的選擇似乎從未真正自由過。那些看似尋常的物件——沙發上的玩具、桌上的電話、繪畫架上的作品——都在訴說著她曾經努力過想要撐起「正常家庭」的樣貌,卻在現實面前一點點崩塌。
整幅作品像是一場淹沒在時光與社會期望中的告白,讓人忍不住問自己:當一個母親被逼到邊緣時,什麼才是真正的選擇?我們身為旁觀者,又是否給過她真正的幫助?
其餘作品賞析
總結:影像是一面鏡子,也是窗
看完周慶輝的《天使星》,我想,你大概也和我一樣,心裡多了一些說不出口的重量。
他的影像不是單純的畫面,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忍不住低頭看看自己的樣子:我們對「正常」與「不正常」的想像,真的公平嗎?我們自以為的同理心,真的足夠嗎?
同時,那也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星球——那些我們平常不會看見的生活、家庭、掙扎與盼望。
或許「應許之地」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地方,而是當我們願意真正理解彼此時,這個社會一點一滴靠近的方向。
下一次,當你再看見一個與你不同的人時,或許可以先別急著定義,而是停下來想一想:
我能不能,走進他的星球看看?
展覽資訊: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應許之地:天使星》計畫
展覽日期:2025/3/29(五)至2025/7/13(日),休展日:每周一
展覽時間:09:3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展覽地點:北美館3A、3B展覽室
剩下一周快去看吧!!!

【關於我-Pyris】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除了動畫影集外,我也喜歡看展,出去踏青散步,更喜歡從展覽中汲取更多養分,體驗生活的美好、藝術與世界的關係。
📌 追蹤我,一起享受藝術與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