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是和孩子之間的另一種對話模式,記得小時候媽媽在睡前會說故事給我聽,所以等我自己當媽了之後,我也說給兒子聽。
「『關燈囉!』媽媽一說,我立刻接話:『媽媽講故事!要講兩個喔!』」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媽媽總會在我睡前說故事給我聽。有時候聽到一半我就睡著了;有時候是媽媽講著、講著自己睡著了。更多時候,即使聽完兩個故事,我依然睜大雙眼,期待地說:「再講一個嘛!」
「要關燈睡覺了!」現在換我這樣說。
「我還不累,我不想睡。」兒子耍賴著。
「去躺好,媽媽說故事給你聽。」我回答。
「耶~好耶!最喜歡媽媽講故事了,我要聽三隻小豬。」兒子帶著雀躍的心情躺好,然後用著一臉期待的表情看著我。三隻小豬是他小班時最喜歡的故事。但一個故事怎麼能滿足他呢?總是要兩個、三個,甚至還會撒嬌求更多……,最後我一定要用堅定且帶著嚴厲的口氣說:「好了,很晚了,明天再講。」
以前,我從沒想過,媽媽是怎麼記住這麼多故事的?她用什麼時間看故事書呢?要背多久呢?我記得,媽媽真的很厲害!有一次她在廚房煮飯,很開心的跟我說:「今天我自己編了一個好玩的故事,晚上說給你聽。」長大後才明白,媽媽的故事不是隨口一說,而是藏著滿滿的用心與愛,我對她的敬佩與感激油然而生。俗語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可不是嗎?當我兒子期待我說故事時,我能從腦中記憶體搜尋故事,然後說給他聽,而且很多兒時的故事我仍記憶猶新。在我和孩子的互動中發現,我童年的床邊故事時光,不是應付而已,而是媽媽精心準備的呢!
到現在兒子讀小學,睡覺口令換了。「時間到了,關電視。」兒子就會說:「媽媽陪我唸故事。」明明會自己看書,但是他還是喜歡窩到我旁邊,說:「媽媽妳跟我一起唸。」他會說「這是我們兩個人的小時光。」唸完故事才會關燈、躺下、睡覺。
這個習慣還能維持多久呢?其實,我也說不準。但我知道,正是媽媽的陪伴與愛,讓這份溫暖流轉到我和兒子之間。我不記得媽媽跟我講了多久的床邊故事,但我記得,長大後的我,我們仍無話不談。我確信,來自媽媽無私的陪伴,以及對孩子滿滿的愛,這個習慣將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