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容貌焦慮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對「美」過度追求。然而,在我的臨床實習觀察中,發現人們所追求的美,或許是健康的展現。
*本篇文中「美」即代指審美中的好看、漂亮、帥氣等,並不只針對特定性別或族群。
為何人們追求美?外貌象徵的是什麼?
在近幾年來,由於社群網路的興起,明星與網紅傳播的速度變得非常快,影響了眾多網路社群使用者,「容貌焦慮」開始在社會上蔓延。不論是影視作品、漫畫小說、韓星偶像、網路素人模特,似乎都不斷強調外貌的優勢與重要性。加上流量的篩檢之下,那些同時具備顏值與其他方面成功的人更容易被放大流傳出來,比如高學歷X高顏值;富二代X高顏值等,似乎「成功」也漸漸與容貌掛勾,進一步造成焦慮的旋渦。
而這種植入性的焦慮影響的年齡層主要是青少年、青年族群,並且開始出現了「外貌是最大的優勢」、「長得帥/美就是人生勝利組」以及「三觀跟著五官跑」的論調。深恐自己不夠好看的人們開始過度追求容貌上的改變,從改變飲食、運動,到購買減肥與買保養品,以及訴諸醫美,不論是相關的自媒體、相關的商品與服務,這些產業的興起正是反映了人們對外貌的焦慮。而在已開發國家、先進國家中,經濟水平到達一定程度,人們除了溫飽以外有了更多值得追求的事務。
外貌很重要嗎?不得不承認,它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一個外貌收拾得體的個體總是更引人注目、更輕易取得他人的好感,或許在社會中的確更輕鬆取得部分好處。當然,我們也都知道個性和未來的行事、所作所為才能贏得長期的評價,越是深入理解以及融入社會,越知道外貌並不是一切。
過度關注或者病態追求外表的提升固然不健康,然而在醫學角度上,以筆者淺見,適度關注外表其實是好的現象。
何謂美?從單一定義到逐漸廣泛的風格
就像每個人有不同個性與氣質,源自於不同的家庭氛圍與成長環境,外貌實際上也是隨著我們成長、我們的身心健康形塑出來的非語言表現。
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與進展,社會對於「美」的標準也逐漸變得廣泛。過去華人社會流行的「白幼瘦」早已不是唯一標準,膚色黝黑可以是美,肌肉線條流暢是美,成熟與堅韌的氣質亦是美。美的多元化早已隨著社會進步一同開展。
事實上我們任何人偶爾也會遇到一種人,就算五官與身材並不是大眾所認定的好看、標準漂亮或帥氣臉蛋,卻依然給人魅力十足的感覺,這或許是因為這個人呈現了「健康的狀態」。
醫學上的「美」是如何達成的?
舉例來說,過高體脂帶來的肥胖以及超標的腰圍,不只是外型不佳,更是暗示了代謝症候群的可能性上升,連帶著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上升。另外,長期處在慢性壓力下的人,由於皮脂醇(cortisol)分泌,也會更容易導致體內脂肪堆積。因此流行的審美,比起「瘦」更應該準確地說是「體脂低,並維持足夠肌肉量」。體重高卻主要因為肌肉發達的體態,比起體脂高的族群更健康。過瘦、缺乏肌肉也對身體有害,並也同時偏離了審美鐘型曲線中心。
當你的皮膚出現大量的痘痘、異常的色斑、乾癬或濕疹,也會影響外貌。但其實這背後暗指的是皮膚科或內分泌相關的疾病,所謂膚色均勻(不一定是白皙)或乾淨----實際上是皮膚健康,甚至內分泌正常的象徵。另外,皮膚泛黃也可能和肝臟或膽道相關(黃疸)。
人們喜歡的濃密的秀髮,也是因為這樣的人暗示著沒有「落髮」的問題。比如雄性禿、圓禿,而落髮則暗示壓力造成或自體免疫性疾病。就連人們對指甲的重視,或許也蘊含著健康問題:發黃或不正常的甲型,可能暗示著甲癬、長期貧血、乾癬等問題。至於體態相關的問題,譬如駝背象徵著脊柱問題,走路姿勢不對則可能有骨盆問題或慢性疼痛。地包天或者異常臉型不正,則可能是顎部、牙齒相關的發育問題。
心理健康也同時包含進去這種玄學一樣的審美,比如剛才提及的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肥胖與落髮;部分精神科疾病會出現較不能保持衛生或打理外表的傾向;進食障礙也時常會造成體態上極端的變化。
經由以上,你可以發現,若是用醫者之眼去看待「美」,實際上就是「健康」而已。當你有健全的心靈,適度的壓力,合適的飲食與作息,沒有皮膚科、婦科、內分泌或身心相關的疾病,美便是自然而生的。相反地,那些被認為不夠美的小問題:比如皮膚沒那麼白、身型好像還不夠「骨感」、臉蛋沒那麼緊緻、眼睛不夠大、鼻子不夠挺......或許對於需要面對鏡頭、以更嚴苛視角去檢視的行業確實有必要,但一般人都沒那麼嚴重也無須擔心,當你已經足夠健康時,便也足夠美麗。
追求美與過度執著的區別
適度關注外貌以及打理自己,包含注意皮膚與其他異常病灶表徵進而提前就醫與改善日常生活;維持整潔與衛生習慣;以及進一步藉由對外展示的橋樑(比如穿搭打扮)提升自信,實際上是有益於個體身心健康平衡健全的行為。
然而,過度放大檢視自身與主流審美有落差的缺陷,可能會出現過度執著於容貌的行為或催生出心理上的問題,比如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厭食症或暴食症(Anorexia & Bulimia ,都是進食障礙的類別),出現無止境並永遠不滿意的整型與醫美行為、對進食有不健康的畏懼與失控感、催吐或嚴重的暴飲暴食行為。此時患者所追求的美已經偏離了健康範疇,將對身心皆造成巨大損害。
美與健康,本來是同一個東西,不論要用因應演化動力或性擇去解釋,或是單純理解為自然健康的狀態給人的舒適感,外貌上的不滿意原只是一種對健康的適度追求,也是人們尋求持續進步的適量動力之一。只是太多人被太多外在刺激與社群媒體不當傳播影響,而出現過度的自卑或過度追求。
真正的美,其實是內外一致、身心健康的和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