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算經開道訣》是立基之功,那麼《爭資陰陽掌》便是出手之術。
補助申請,原不在懷德初期修習之列,然而教育門講究「兼修雙法」,不只內煉預算,更需外修資源。師長常言:「內練算經為氣,外修爭資為形;有氣無形,走不出去;有形無氣,撐不起來。」
初得任務那日,是在某次教育資源盤點會後。段師姊回首瞥他一眼,道:「你該學出手了。府內學堂設備陳舊,各自爭補,亂如江湖。下月中央有案,你來報。」懷德一愣,心想:「若是編列預算,我尚可依據經費結構推演,爭補之術卻似江湖比武,勝負未必由實力決定。」
段師姊笑道:「這不是『比力』,是『借力』;不是『硬拚』,是『順勢』。若你能參透《爭資陰陽掌》,日後萬變之局,自能應對如流。」
於是,他開始研習歷年中央補助辦法,如參讀門派外功祕笈,從「核定標準」到「審查機制」,從「經費比例」到「配套要件」,逐一分析其脈絡。初學者常誤以為只要案子好、理由足,便能通過;然實務中,真正能成的,往往在於「如何順應政策之勢,於大流中借力使力」。
《爭資陰陽掌》第一式,曰「察勢應變」,意指讀懂中央政策風向,掌握重點方向,避開飽和補助領域。第二式,曰「引證合規」,即每一項編列,都需有法源依據、績效資料、類案佐證。第三式,曰「情理並進」,表面數據為陽,深層人情為陰,兩者兼備,始為陰陽合手。
某次,他承辦一件老舊學舍整建案,時機略早於中央公告。他冒險提早彙整基礎資料,預估經費與效益,並先行辦理校內協調與會勘。果不其然,一月後中央釋出補助辦法,重點正好對應偏鄉學堂耐震改善。懷德當即遞案,所有要件早已備妥,核准速度之快,連老成辦事者也暗讚一句:「此子有靈氣。」
段師姊對他說:「此招是你自悟的『逆行借勢掌』,記錄下來。」
他將之筆錄於《陰陽掌變化篇》,並標註:「機未發而先備,勢未現而先布。以時機為刃,以準備為盾。」
但《爭資陰陽掌》也非萬無一失。另一次,他為補助偏鄉設施提出一案,條件完備,文書齊整,卻在中央複審時被以「方案過於單點、效益不易擴散」為由退回。他查資料、打電話、請教師兄姊,才知中央現行傾向「多校聯合型」、「區域資源共享型」的模式。
此敗讓他深刻明白:「陰陽失衡,剛而無柔,亦為敗式。」
自此,他練就「應招轉式」之功,凡遇申請,必先盤點府內資源結構、區域特色與中央策略之對應,形成一套「地方布陣圖」。此圖既能找出可補之缺,也能突顯本府獨特之勢,後來者皆爭相取用。
數年之後,他已能同時掌握多案節奏,併案合報、拆案獨報、跨部整併,皆可應對自如。
而他心中明白,這一切,皆始於那年段師姊一句「你該學出手了」。
某日,他於案頭練筆,忽思《爭資陰陽掌》之精義,提筆寫下四句訣言:
「觀勢不躁,借勢不懼;柔中有剛,剛中有理。筆為陽,情為陰;陰陽合一,資可爭矣。」
這便是他的爭資心法,亦是他於制度江湖中,一手繪策、半步無聲的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