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呼吸作用是氧化與異化作用?當然不是
在某些科普教材中,RuBisCO 進行光呼吸的過程被描述為「氧化作用」(oxidation)或「異化反應」(catabolism)。這種說法乍看合理,因為這個過程涉及氧氣、釋放 CO₂,看起來好像也在「分解」碳源。
首先,我們來看化學或生物化學裡對「氧化」的定義。
- 狹義:失去電子
- 廣義:氧化態上升、或與氧結合
在光呼吸過程中,雖然氧分子(O₂)的確有參與反應,但整個反應過程中:
- 沒有電子轉移
- 沒有氧化還原酶參與
- 沒有產生 ATP 或還原型 NAD(P)H
所以只能說 RuBisCO 執行了「加氧反應」(oxygenation),但不是氧化作用(oxidation)。
至於把光呼吸稱為異化反應,那就更是荒謬了。
要知道,異化作用(catabolism)是指分解有機大分子同時釋放能量的反應。如呼吸作用、β-氧化等。
但是光呼吸是因為RuBisCO的錯誤所產生的補救機制。在整個過程中,不但沒有產生能量,反而消耗 ATP 與 NADH。甚至,還釋放原本應該被固定的 CO₂,導致碳損失。更不要提產生了需要額外處理的氨(NH₃)了!
所以,無論是能量流向、反應目的,還是代謝意義上,它都不屬於異化作用。
那麼,該怎麼正確的描述光呼吸作用呢?
正確的描述是:「RuBisCO 在高 O₂ / 低 CO₂ 環境下啟動氧化酶活性,使 RuBP 發生加氧分解,產生 3-PGA 與無用的 2-PG。為了避免2-PG的累積,引發植物進入光呼吸途徑移除2-PG,造成碳與能量的損失。」
這樣的敘述,才能夠準確說明反應本質,避免誤導讀者。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光呼吸?課本常跳過的兩個核心問題
除了名詞誤用之外,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光呼吸到底是怎麼來的? 很多教學只說「高氧低二氧化碳」時會發生,但為什麼這個反應會存在?大氣不是本來就是「高氧低二氧化碳」嗎?RuBisCO 為什麼這麼「不準確」?
要解釋清楚,必須談兩個關鍵概念。
首先,RuBisCO 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雙重活性」的酵素
RuBisCO 並不是只會與 CO₂ 結合的羧化酶,它天生就具有兩種活性:
- 羧化酶(carboxylase)
- 加氧酶(oxygenase)
這不是突變或病態造成的,而是這個酵素在演化早期就有的限制。那就是為什麼它叫做RuBisCO,最後那兩個字母是羧化酶(C)與加氧酶(O)的意思。
為什麼會有「加氧酶」活性?在原始地球大氣中,CO₂ 濃度遠高於 O₂,這使得早期的 RuBisCO 不需要擔心加氧的問題(幾乎沒有氧啊!為什麼要擔心不存在的問題呢?)。但是,當光合作用出現後,大氣中的 O₂ 濃度上升,這時候,RuBisCO 的弱點就暴露了:它無法精確區分 CO₂ 與 O₂,於是造成錯誤反應。
換句話說,光呼吸其實是演化上的「舊設計殘留」,而不是一個主動選擇的路徑。之前我們曾看過生活在低氧環境下的藍綠菌,它的RuBisCO也還是有加氧酶活性喔!
其次,大氣中 CO₂ 與 O₂ 的相對濃度,決定誰可以跟RuBisCO在一起
因為RuBisCO 可以用CO₂也可以用O₂,所以到底會發生卡爾文循環還是光呼吸,就看誰的濃度高。
但是在現代的大氣中,O₂ 佔約 21%,而 CO₂ 只有 0.04%(約 400 ppm)。在這樣的條件下,O₂ 有很大的機會「誤闖」RuBisCO,啟動光呼吸。
此外,在乾旱或溫度上升時,植物常會關閉氣孔以減少水分流失,這也會使葉肉內 CO₂ 更快下降,O₂ 更快累積,進一步提升光呼吸發生的機率。
也就是因此,C₄ 植物演化出新策略,把初步固定 CO₂ 的反應與卡爾文循環分開在兩種細胞中。這些都是為了提高 RuBisCO 接觸 CO₂ 的機會,壓制光呼吸發生率。
把植物代謝寫清楚,是對學生與科學的基本尊重
把光呼吸當作「氧化作用」或「異化反應」,乍看好像只是名詞誤用,但其實反映出對整個植物碳代謝與酵素活性的理解缺乏基礎。
更嚴重的是,當這些錯誤以非常自信的語氣寫下來、印成書籍後,就會讓學生背下錯的東西,未來學習與研究時,都會發生混亂。
參考文獻:
Hopkins W.G. Huner N.P.A. (2008) Introduction to Plant Physiology. 4th ed. p.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