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很喜歡畫畫,沒事就會拿著水彩筆塗鴉,那些畫在現在的我看來不知所云,卻是童年的一大歡樂。 第一次發生轉變是國中美術課。還記得在那之前,我的興趣是畫故事書,七八歲的我有很多故事想寫,於是決定用簡單的畫表達。這「故事集」從七歲開始畫到十二歲,不知不覺竟然畫出了五十幾集,主角也從兩位增加到十二位,現在看來,也是很特別的經驗。

圖源:涓莫
🌷從喜歡到不會 國中美術課的作業是蠟筆畫。將草稿拿去和老師討論時,我才發現,老師雖然沒有特別規定,標準依然是存在的。 老師的建議是擦除堆疊的線條,並且將畫面裡的形狀修得更加整齊。現在回想,我其實很希望老師在提供建議前先問我「為什麼會想這樣畫」。那些雜亂的線條,想表達的是內心的糾結和衝突,雖然那張畫確實不屬於「好看」的範圍。 往後的美術課,我得到的分數也一直不盡理想。當時的我總是難以掌握「好」的畫面,嘗試的表達總是失敗的,也一直無法畫出穩定的線條和規則的形狀。 為了「自己不會畫畫」這件事難過幾次後,我逐漸接受這個事實。沒有美術課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拿起畫筆,也不想再看到那些「隨便」的作品。 🌷「不會」的原因 仔細回想那段時期,我其實期待老師願意先問我「為什麼這麼畫」,再給我調整的建議。 後來修過小說創作課,作業是寫兩篇小說。老師同樣沒有規定方向,於是我在第一篇小說嘗試了不同的風格,用對話主導故事和氣氛,減少敘事比例,分數卻低於身邊的同學。 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對話太多」,並且在新學期時說明希望大家都能以名作家當標準。我在第二篇小說試著依循老師發下的作品風格撰寫,結果真的取得了好成績。 老師的誇讚,使我回想起過去美術課的記憶,不禁開始思考,「好」與「壞」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老師一開始就給我們範例,會不會讓我們更有方向,知道該往什麼風格去創作,才符合「好」的標準呢? 🌷好壞和自由 現階段的學習環境,分數仍是用來評量學習成效的關鍵,但是「自由」也是我們強調的。 我們重視自由,重視想象力,卻也重視標準,受制於某個「好」的方向。好像常常急於「修正」,修正歪斜的畫筆,修正不符期待的線條,迫切想把畫面拉回「正軌」,卻又希望它奔放而自由。 在創作課程裡,「好壞」的標準和「自由」的邊界是什麼呢?是否可能把標準暫放一邊,讓自由創作的理想能夠實現?又或者如果需要標準,是否可能從最開始就說明,讓學生不至因為以為自己「完全不能做好這件事」而失去信心呢? 強調自由的起始與具有標準的評分,於我而言是矛盾的。又或許有一些標準,是我本來應該知曉——大概終究要走向評分的作業,就算自由,仍免不了好與壞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