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聆聽的對象,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人生的十二法則》
為什麼一定要認真聆聽別人?
如果對象就是一個蠢材,為什麼還要認為他們會知道我不知道的事?
什麼是思考?

思考像駕駛。
在小孩時期,牙牙學語時,思考像是學車,我要全神貫注才能做好一些簡單的行駛動作,也絕對不敢在行駛時掉以輕心。
長大後,思考像開車好幾年,在熟識的路上行駛已經能全憑感覺,有時甚至不記得是怎樣到達目的地。
而大部份人只會走在熟悉的路上,只有在他們願意時才會在不熟識的路上行駛。
別人真的比你蠢嗎?
這幅圖畫怎麼看都是一頂帽子吧。

但《小王子》的作者卻跟你說:這是一條巨蟒吞下了一隻大象。

一般成年人聽到別人這樣描述都應該會覺得這個人很蠢。
怎麼會是一條巨蟒吞下了一隻大象呢?明明就是帽子啊。

而事實上,當時只有六歲的《小王子》的作者,給大人們看這幅畫,那些大人都是這樣反應的。
這樣令作者感到很失望,於是把這個情節記錄在《小王子》裏。
你真的有在思考嗎?
很多時候車禍都不是來自於學車的人,而是那些自以為技術已經高超到可以無視交通條例的人。
在熟悉的路上,我們尚且如此。
有些人,連在不熟悉的路上,都以為自己是頭文字D。

聆聽的本質是什麼?
是引入並不是來自自己的想法,有些會感到熟悉,有些會感到不熟悉。
熟悉的,我們可能會像看到帽子一樣,別人說是一條巨蟒吞下了一隻大象,就覺得別人蠢。
而即使是不熟悉的,我們也可能化身成頭文字D,一心只想別人看到自己的車尾燈,就是要比別人懂。
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嗎?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是無知的。
說話與聆聽是思考的過程,真正的交流,是願意輸出,也願意接受。
要假設別人懂得自己不懂得的事,才會學到更多。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支持我繼續創作: 點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