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大多數年輕人家中生不多,有些都是獨生子女,自小生活條件相對優渥。無論是物質條件或學習資源,冷氣、電腦、手機不缺,甚至從小就能參與多樣的課外活動、才藝訓練與出國旅遊。在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們擁有更廣的視野、更快的起跑點。
然而在愛的教育下,鼓勵代替責罵,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間接避開了學習面對挫折、接受失敗的能力。很多孩子,則從小習慣了「被安排好的人生」,只要努力考試、順利升學,就像是達成一個又一個的關卡。但人生不是遊戲,沒有攻略可抄。等真正步入社會,要獨自面對批評、失敗與責任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從未被訓練過如何承受與修復。
出社會,或許每個世代的人,在年輕時都曾對未來充滿想像。但現在的年輕人,因成長背景與時代氛圍所影響,更容易產生「讀了這麼多年書,一畢業就該有好工作」的期待。理想的工作條件為:錢多、事少、離家近。然而,光是在台灣地狹人稠的環境中,許多人難以想像在國外時常就是動輒兩小時通勤時間。使得年輕人對生活效率有更高的要求,也對工作條件有更強的執著。想當然的,現實總是與理想有所差距。台灣長期的低薪結構,讓中產階級逐漸消失;中階主管的薪水凍漲十年,許多人是熬過多年考驗才站穩現在的職位。相比之下,剛畢業的年輕人,卻往往希望起薪就能與主管持平,卻缺乏足夠的實戰經驗與時間積累。這並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節奏錯位的現象。年輕人想快速抵達終點,但這場比賽根本沒有終點,也沒有直線到達的捷徑。
成長,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階一階的打底
社會不會根據你的理想來調整它的現實。真正的能力,不是在履歷上寫滿一堆「參與過」、「會使用」就代表「能解決問題」。面對現實的第一課,是認清自己目前的能力能處理到哪裡、肯承擔到什麼程度。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值得更高薪水」,而是讓自己先從變成「解決得了問題」的人,自然就會被看見。
年輕不是問題,跳過當下去追逐不屬於現在的舞台,才是進入循環的根本原因!
社會大學最難的一課,是學會調整自己的期待,把理想與現實逐步校準。每個人都站在屬於自己的時區,有著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軌跡,關鍵不在於一開始站在哪裡,而是願不願意為未來打好每一步的地基。不需要急著抵達終點,而是學會如何前進,累積經驗、認知與資源。
找到對的方式,讓自己閃閃發亮吧!畢竟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若太快抵達所謂的「終點」,不就少了過程的樂趣,也瞬間失去前進的目標?何況人生本就沒有真正的終點,每一次抵達,都是為了看向下一步。更別忘了,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我們人生的可能性,都將變得更大!

延伸討論:面對低薪社會,該如何自處?
面對結構性低薪的社會現實,與其關注在環境不公,不如轉而強化自身的應對力。腳踏實地,拉高基礎力,增加任何產業都必備的核心實力;學會與壓力共處,不逃避也不過度投入,才能維持長期穩定的成長節奏;同時也不要自怨自艾,也別盲目自信,看清產業趨勢與自身優劣勢,不低估自己也不高估社會虧欠你什麼。唯有認清現實、穩健累積,才能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
By Mel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