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設計的第一雙原木筷,採用台灣檜木+304不鏽鋼!檜木其實一種很軟的木頭,不適合拿來使用!軟、變形量大、容易髒,要不是那個顏色紋路跟香氣實在太多人愛,他真的不是一種適合拿來使用的木種。這種鬆軟的木頭,要跟金屬結合實在很頭痛!
一開始覺得,做餐具一定要使用食品級的原料!那怕膠水在內部,跟食物沒有機會接觸,按造規定根本不需要使用食品級,可是我還是選了食品級的膠水。用符合食品級,又耐高溫、又要跟木頭、金屬結合,大概只剩下酸性的矽膠可以選。買了進口的食品級酸性矽膠,很貴、成本高。但是黏接後效果非常好!用火烤到木頭燒焦了也拔不出來!完全找不到方法分離金屬與木頭,很滿意地投入量產。
半年過去,悲劇開始發生。有經驗的師傅都知道,金屬或是不鏽鋼要接著好,打酸性的矽膠比中性的強上好幾倍,可是有一個缺點,就是金屬可能會生鏽!不鏽鋼管內部通常不會特別處理,又打上酸性的矽膠,過了半年之後開始生鏽。本來在鋼管內部生鏽也無所謂就是了,可是檜木本身油脂很豐富,油脂與鐵鏽融合變成褐色鏽油,檜木本身又很鬆軟吸水,鏽油就順著檜木纖維從鋼管內部慢慢往上爬。跟小學生做的實驗一樣,褐色鏽油就這樣往上爬,爬到肉眼可看到的位置。
悲劇到極點,這一切都沒有錯,還不惜成本選了看起來最貴最適合的原料,結果竟然這樣!後來改了發泡型的膠水,黏性好可以阻絕油氣水氣,可是對金屬的黏著性沒有酸性膠水好,耐溫也沒有矽膠高,用火烤至高溫膠水還是會脫離,可是沒有人客訴了!
適合的商品,永遠比貴的好!理論跟現實,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