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免疫系統與後天免疫系統
我想再回過頭來談談我們的免疫系統。我們擁有的免疫系統,分成「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兩種。先天免疫是自古以來即有的,由巨噬細胞與嗜中性白血球(細菌感染時常見的細胞)、抗菌胜肽(antimicrobial peptide)、補體所構成,是外敵入侵時的第一道防線。另一方面,後天免疫則是經過演化獲得的新型免疫能力,是由T細胞與B細胞合作產生抗體對抗感染的機制。

後天免疫──高科技打造的免疫系統
先天免疫在細菌或真菌入侵時能迅速地全面反制,相較之下,後天免疫則是捕捉每種入侵微生物的特徵,量身打造特異性抗體(只與標的物結合的抗體)加以對抗。注射疫苗產生免疫力,指的就是透過後天免疫的作用產生特異性抗體。後天免疫與免疫系統的指揮中心T細胞以及產生抗體的B細胞有關,比起先天免疫能對微生物入侵迅速反應,後天免疫則需要量身打造抗體,所以反應較遲,約需時兩個星期才能發揮效用。
後天免疫還有一項特性,它會記憶曾經感染過的傳染病。感染過麻疹或德國麻疹等傳染病即可「終生免疫」,便是免疫記憶的作用,也是疫苗接種的原理。只要分析標的物,製作精確的抗體設計圖,即使過了一段時間再遭同樣的微生物入侵,人體也能迅速大量分泌同一種抗體正面迎戰。
後天免疫的演化論起源
人體這套精妙的高科技防禦系統,究竟是何時建造而成?接下來將從演化論的觀點追溯起源。
我們的遠古祖先是類似水螅(hydra)的腔腸動物,具有口腔與泄殖腔(cloaca)皆是同一開口的囊狀消化腔。後來分化出另一種生物,消化腔多了一個開口,使得口腔與肛門各自獨立。原有的開口形成口腔的生物,稱為原口動物;新生成的開口形成口腔的生物,稱為後口動物。原口動物演化成烏賊、章魚、貝類等軟體動物以及蝦子、螃蟹、蜘蛛、昆蟲等節肢動物,後口動物則演化成像我們這般的脊椎動物。原口動物與後口動物的消化腔方向正好顛倒,也就是說,烏賊及章魚等動物用來進食的口腔,相當於我們的肛門。
先天免疫是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基本免疫系統。另一方面,後天免疫則是脊椎動物獨有的免疫系統。
換句話說,原口動物中的扁形動物(例如渦蟲)、環節動物(例如蚯蚓)、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都不具備後天免疫。後口動物中相當於脊椎動物祖先的文昌魚及海鞘等脊索動物,4也不具備後天免疫。唯獨我們脊椎動物才具備後天免疫。
說得精確一點,脊椎動物中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乃至鯊魚及魟魚等軟骨魚類都具備完整的後天免疫系統。由於這些動物演化出具有咀嚼功能的顎部,故統稱為有頜類。另一方面,脊椎動物中沒有顎部且口腔呈吸盤狀的八目鰻(lampetra japonica)及盲鰻(myxini)等圓口類,則是具備與我們不同、較原始的後天免疫系統。
換句話說,後天免疫可說是與顎部同時期出現的免疫系統。
演化出「顎」帶來了什麼?
為什麼演化出「顎」的同時也獲得了後天免疫?研究認為,生物因為演化出「顎」,面對外敵或食物得以咬住、咬斷及咀嚼,因此攝取的物質種類大幅增加。由於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有不少對生物是有害的,所以必須立即分辨經由顎部咀嚼攝取進腸道裡的各種東西,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無害的。如果已經造成傷害,也需要防止重蹈覆轍。

開始與腸道細菌共存
演化出顎部而獲得後天免疫系統的脊椎動物,因此能與腸道細菌共存。
隨食物進入腸道的細菌中,有些對生物有害,有些能產生維生素的細菌則是對生物有益。後天免疫不僅能將IgG型抗體(在血液中循環的主要抗體)分泌至血液,也能將IgA型抗體(分泌至腸道的抗體)分泌至腸道。IgA型抗體可以清除腸道裡的致病細菌,也能容許有益的細菌在腸道定居,幫助改善生物自身的營養狀態。
事實上,研究指出,具備後天免疫的脊椎動物,腸道裡擁有超過一千種、數量多達一百兆個的腸道細菌;不具備後天免疫的烏賊等動物,腸道裡定居的細菌甚至不到十種。5
由此可知,脊椎動物因為演化出顎部而能「吃」各式各樣的東西,並且受惠於後天免疫而得以在腸道裡保有多種腸道細菌,大幅改善獲取生存所需營養的方式。「吃」的同時也增加了「被吃」的風險
生物演化出「顎」而增加了許多「吃」的機會,卻也讓自己深陷「被吃」的危機。當生物因差點「被吃」而受傷,導致細菌從皮膚侵入體內時,身體必須迅速反應並記住如何應變。因此,身體會將抗體分泌至血液,抵擋從四面八方入侵的細菌。
換句話說,生物演化出「顎」後,「吃」的機會與「被吃」的機會均大幅增加,所以必須明確劃分「自己」與「非己」,同時也要發展出能記取教訓並保衛自身的後天免疫系統。
「顎」促進脊椎動物崛起
B級科幻片總是將外星異形塑造成節肢動物的模樣,它們有著千奇百怪的前肢,例如尖爪、利鉗、吸盤,並且能靈活彎曲及伸展多個關節,這正是節肢動物最強大的優勢。在太空站裡倉皇逃命的人們被外星異形的觸手捉住並往嘴裡送,眼看主角就要被吃掉,萬沒想到節肢動物型態的外星異形弱點就在口腔,於是主角開始反擊。
沒錯,節肢動物的口腔就是如此中看不中用。昆蟲類、螯肢類與甲殼類等節肢動物,為了捕獲獵物而演化出各式各樣的「腳」。但是與牠們演化成極具攻擊力的前肢相比,口腔的構造卻簡單得令人訝異。大約在五億年前稱霸寒武紀海洋生態系統的節肢動物祖先奇蝦(Anomalocaris),也有兩隻帶有硬刺的巨大附肢。位於附肢根部的口錐長著三層放射狀的牙齒,但這些牙齒並未鈣化,也沒有磨損的痕跡,可見無法用來咬碎具有堅硬外殼的生物。換句話說,奇蝦的口腔適合用來吞噬身體柔軟的小動物或者吸吮屍肉。
相較於節肢動物演化出發達的「腳」,脊椎動物則是演化出發達的「顎」。
從脊索動物演化而來的無頜類昆明魚(Myllokunmingia)以及海口魚(Haikouichthys),據稱是演化出「顎」之前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昆明魚與海口魚的化石僅有幾公分大小,在這狹小範圍裡竟然發現了一百多個魚體。從化石成群的特徵來看,可知牠們屬於典型的被捕食者,在寒武紀裡位處生態金字塔最底層。
然而,後來在泥盆紀登場的脊椎動物代表物種、已演化出「顎」的巨大鄧氏甲冑魚(Dunkleosteus terreli),其身體長達八至十公尺,咬力達到四千牛頓以上,甚至超過現代的短吻鱷。此外,據研究分析,「顎」(JAWS)的代名詞鯊魚,其祖先軟骨魚類巨齒鯊(megalodon)的體長為十五公尺,咬力實際上可達到十萬牛頓。也就是說,脊椎動物獲得「顎」之後,便從生態金字塔的最底層一口氣躍升至頂端。
脊椎動物雖然沒有節肢動物那樣發達的「腳」,但是牠們擁有「顎」,使牠們能夠藉著扭轉身體接近獵物並且咬住不放,將獵物的外殼及骨頭徹底咬碎。對其他動物而言,脊椎動物簡直是無比恐怖的怪物。
此外,由於演化出具備「顎」的生物,使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競爭更加劇烈。在「啃噬」與「被啃噬」的戰鬥中,許多生物被迫捲入不得不區分「自己」與「非己」的時代。脊椎動物就在這樣的時代裡,建立了能在免疫學上區分「自己」與「非己」的後天免疫系統,並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存活。——摘自臉譜出版《免疫學夜話》身體為什麼會自我攻擊?從基因、環境和演化,漫談人類免疫學與自體免疫疾病能教會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