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某種理想狀態的宣言:一種自由的體現,一種自我主張的勝利。但仔細想想,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或者說,它背後蘊藏的是選擇的力量,還是某種無聲的妥協?
當我們說「想要」,我們在說什麼?
「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這句話表面上簡單,實際上牽涉了對「想要」的定義。
是出於熱情?興趣?還是出於現實壓力下「比較能接受」的選項?當我們為了生計而工作,為了責任而妥協,這還算是「想要」嗎?還是只是我們在不得不之中,選擇了最不痛苦的那條路?這裡的「想要」,有可能只是對無力改變的生活所做出的心理妥協。
自由意志與現實的摩擦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自由意志是一個古老且爭議不休的議題。我們真的是在自由地選擇我們的行動嗎?還是我們只是被環境、教育、經濟結構、甚至演化本能所牽引?
當一個人說「我選擇了這條路」,這句話通常忽略了背後無形的推力與拉力。社會規範、家庭期待、經濟壓力,這些並不是顯而易見的「強迫」,卻時常主導了我們的決策。
所以說,很多人做的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做的事,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事。只是說出來,太誠實了些。
自我合理化還是認知清明?
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做「認知重構」(Cognitive Reframing),人們會為了降低焦慮與內在衝突,重新解釋自己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例如說服自己「我其實喜歡這份工作」、「這段關係也沒那麼糟」。
這不是欺騙自己,而是一種生存策略。但當這樣的思維變成一種習慣,漸漸地,我們會以為這就是「真實的自己」。
在這種狀態下說出「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其實是一種溫柔的謊言,一種逃避對自身處境的正視。
如果這句話要成立,它需要什麼條件?
這句話並非一定是錯的,但要成立,它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 意識到選擇的存在:你知道你有不同的選擇,而你也有能力做出選擇。
- 承擔後果:你願意承擔每個選擇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失敗、孤獨、風險。
- 價值與行動一致:你的選擇符合你的核心價值,而非只是外在壓力的產物。
- 對妥協保持清醒:你知道什麼是妥協,什麼是熱情,並能區分它們。
如果這些條件都成立,那麼這句話會變得非常有力量。它是一種生命的主權宣言,而非空泛的自我安慰。
你說的「想要」,是真心的嗎?
在一個被時間追趕、被社會比較的世界裡,能夠每天都做「真正想做的事」,或許是一種奢侈。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在「不得不」中保留一絲選擇的意識,不讓自己徹底麻木於生活的慣性。
當你再一次說出「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時,也許可以暫停一下,平靜地問問自己:
這是熱情的驅動?還是現實的妥協?
是清醒的選擇?還是自我的催眠?
誠實的答案,會讓這句話真正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