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真實故事取自於《軟技能,讓你不過時、不貶值、不消失,工作與人生的升級說明書》,用這個故事來談談觀察能力在藝術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落語是日本傳統的單人說唱喜劇藝術,源自和尚講經與民間故事,可嚴肅隆重到歌劇院觀眾盛裝欣賞,也可以像「日本單口相聲」般輕鬆有趣
電影編劇正是談春本人,他回憶師父談志收徒非常隨意,完全不像一般嚴肅的拜師儀式,甚至更像搞笑,談志初期不教任何專業技巧,只告訴徒弟們:「你們的任務就是要哄師父開心。」
這些徒弟每天要幫師父做家務、跑腿,出門前還會被吩咐三十件雜事,而且不准做筆記,事後要一件不差地完成,談春有一次在一件小事上拒絕了,結果被師父「放逐」去築地魚市場打工一年
談春是個有脾氣也很倔強的人,他沒有選擇放棄,真的跑去賣了一年魚後才回來學藝。

回來後,他照顧師父的細節發生了巨大變化:師父穿演出用的和服出門,他會多準備一雙運動鞋,因為從家到會場還要走一段路,草履可以到場再換;師父燙傷手指,他就把洗澡水的溫度調低幾度;連師兄弟都說,他變得更細心、更溫柔了
電影裡觀眾也能看出,談志安排徒弟去市場的真正目的,不是羞辱,而是訓練觀察力和對環境的反應力。落語演員要能察覺現場觀眾的反應,根據氣氛即興調整節奏,這就是所謂「控場」,如果連師父一人的需求都捕捉不到,又怎麼應付台下幾百名觀眾呢?
在市場裡,談春每天要扛著箱子在人群中穿梭,若不隨時注意環境就會被撞翻;如何用喊聲、動作吸引顧客,也是另一種舞台修煉。他剛去時笨拙又倔,被攤主母女白眼,後來卻成了熟練的賣魚高手,還被攤主的女兒看中想招為女婿
觀察如果不夠,就要深入生活中體驗和感知,這也是表演者無法僅靠技術學會、必須用心體驗的功課
你說,一名影視演員的核心能力是什麼?他確質要學台詞、學形體,但是真正打動觀眾的,是沒法用「硬功夫」概括的觀察和呈現
比如主演北野武,哪怕因車禍導致半邊臉無法動彈,依然憑藉深厚的觀察力與感知力,成為極具感染力的傑出演員
如果你能運用演員那種能掌控全場觀眾的觀察力來處理人際關係,你會讓人覺得你幾乎擁有「讀心術」般的能力。
當你說出對方心裡一直沒說出口的那句話,他可能會把你視為一生的知己。當然,這並不代表你要迎合或利用對方,但至少你要能感受到周遭人正在想什麼、做什麼。
即使你從事的是需要獨立工作的領域,比如研發一種新化學元素,依然需要理解投資人的心態,因為那會決定未來是否能繼續獲得資金支持。
再分享電影中師父教訓徒弟的一段話,現實中的北野武也說過類似的話:「把責任推給時代、推給世界,只會讓你的處境一成不變。現實就是現實,你必須先觀察、理解,再分析,因為現實裡總隱藏著人們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原因。只有看透其中的現象和邏輯,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無法判斷現實的人,就是笨蛋。」
真正的智慧不只是技巧,而是對人性、環境與現實的深刻洞察
就像師父讓徒弟去賣魚、打雜,表面上看似毫無意義,但實際上是在訓練一種「觀察」與「感受」的能力
無論是藝術表演、商業決策還是與人相處,都需要察覺他人的情緒、理解他們的需求,並根據現場或環境的細微變化調整自己
與其抱怨現實不如先看清現實,再找出行動的最佳方式
首先,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抱怨可以解決問題,那大家都來抱怨就好了
再來,要開始解決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問題是什麼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我有60分鐘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5分鐘尋找解決方案。」那要如何把問題定義清楚呢?
我想信定義問題有很多種方法與工具,不過其中一項一定有好的觀察能力,這也是這一則小故事想要傳達的
有好的觀察能力,才能把現實看清,把現實看清了,才能有機會把問題定義清楚,把問題定義清楚,解決方案才能一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