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對傳產的未來是悲觀的,但是別忘了,今天的科技業都可能是明天的傳產。應該說我對"製造業"的未來感到悲觀。
當傳產認為,能做的東西都做出來了,很難突破時,不彷想想,電子產品何嘗不是如此?當你覺得該有的東西都有了,但是總是會有令人驚豔的新東西產出,或是舊東西總是會生出新的噱頭,就算沒有需求了,也能靠行銷手法去創造新的需求。
傳產來說,近年來的例子就是冰壩杯。沒有高超的技術,當市場覺得已經沒有新東西了,當老人嗤之以鼻覺得就已經有保溫杯、保溫瓶等類似產品了,冰壩杯有什麼不同?可是他爆紅,人手一杯,一開始推出時價格非常昂貴,但是賣到缺貨,賣到全部廠商跟風開始大量製造。但是也同樣的在很短的時間內,價格不斷腰斬,現在一個100元?回到傳產那種賣不動,沒利潤的產品。跟電子產品差不多壽命短,可是電子產品不斷的出新,傳產呢?除了冰壩杯之後,還有什麼簡單的生活用品是這樣爆紅大賣的?當然冰壩杯有他的時空背景,早幾年或晚幾年都不一定能爆紅,產品不就是這樣?
所以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傳產,我對於傳產的悲觀的原因在於人才。當產業完全偏頗時,優秀/沒那麼優秀/適合/不適合的人全部都往科技業跑的時候,就造成其他產業的凋零。這東西很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能創造市場的不是技術,而是文藝產業。那些文化、演藝、娛樂、設計、創意蓬勃發展時,會帶動很多新的想法,新的需求,新的設計。
以前大家都知道做代工不好,一定要做品牌。其實關鍵不是品牌,而是那個創新。品牌能長久是因為它保持創新,他帶領業界一直往前走,不創新的品牌凋零的很快。能一直前進的,就算只是代工廠也能成就品牌。這種廠商不需要多,就算只有一兩間,就能帶動整個業界往前。台積電不也憑著一己之力,帶動大半片產業。
可惜傳產沒有,在傳產景氣好的時候沒有往長遠經營努力布局,現在大勢已去要努力起來更難。這又不得不說拿了大量補助卻做不出車的汽車產業,不得不說拿了一手好牌跟大量資源卻走到如今局面的電動機車。
剛踏入餐具這個行業,驚為天人。就是那種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怎麼觀念還停留在打字機、留聲機時代的衝擊。做東西全憑感覺,感覺對了就成功,感覺不對就失敗。當然還一大半原因是因為"客群",餐具的主要客群是媽媽,40~60歲的婦人。就是說當年的客群大概是1950~1970年出生的人。這個年紀的人,的確買東西比較憑感覺。他分不出材質好壞,可是會因為老闆是帥哥就覺得材質很好,老闆不會騙人就買了!
在傳產最好的時機點西進,政策問題時代問題都已經過去,太多人討論也懶的討論。只記得當初在餐具行業,還自信滿滿的想,那我就要做行業的標竿,我要把數據科學化,我要讓餐具不再憑感覺,而是用數字說話。跌跌撞撞這麼多年,發現這真的是學工程的人的想法。要標準、要數據。學商的,操作市場的人完全不是這樣看事情。
前老闆給我的建議,我技術成面沒有問題,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找一個業務底的人合夥,需要有懂市場的人跟你一起努力比較有機會成功。理解,但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