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碩博士生的焦慮,
不是來自研究難度,而是來自「沒回訊息」的空白時間。
你很努力讓自己是個「好學生」,但面對教授的已讀不回、遲遲不批改、消失一週,
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
但放心,這不是你的問題。
只是你高敏感、他高負荷,你們活在不同的時間邏輯裡。
▋1. 你會在凌晨三點想到一個實驗細節,五分鐘內寫信,然後焦慮對方有沒有看到
高敏感學生擁有極強的內在驅動,
對於不確定性完全無法忍耐。
你希望越快得到回覆,越快安定下來。
但你要知道:你的焦慮節奏,不等於別人的回覆義務。
▋2. 教授已讀後三天沒回,你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語氣不夠禮貌、附件沒附好
你不只在做研究,
還在為一封信的開頭、結尾、措辭、不卑不亢,反覆演練十次。
但教授可能連信件都忘了看,或根本只用手機掃過。
別把別人的沉默,過度解讀成自己的錯。
▋3. 你每封信都回得像是學術報告,但教授回你的話可能只有:「OK」、「Got it」、「See you then」
你用文稿等級的回覆,希望建立專業印象、展示負責態度。
教授則活在「能回就好」的時間地獄,
他沒有辦法用你同樣的密度來經營溝通。
這不是失禮,是現實。而你要練的,是放下「對等」的期待。
—
高敏感不是錯,但需要高辨識力來保護自己。
你對時間、語氣、細節的敏感,
未來能讓你成為優秀的研究者或導師。
但現在,請記得:
你的用心,不該為了等待一封信而內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