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碩博士生的焦慮,不是因為實驗做得不夠,
而是因為記不得自己做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到底有沒有進步。
實驗數據不是問題,缺的是一套能建立自信、看清全局的紀錄法。這三個技巧,能幫你把混亂感轉為掌控感,把焦慮轉為深度思考。
▋1. 實驗 log 一律用「問題句」開場
不要寫「今天跑了實驗 3」,要寫:「今天的問題是為什麼 loss 上不去?」
一旦用問題框住實驗,你就不再只是盲目試,而是有目標地嘗試。
每次紀錄都像是回信給昨天的自己,也為明天的自己鋪路。
▋2. 結果圖表都要搭配一句反思:我學到了什麼?
數據圖表看起來很多,但不代表你真的學到了什麼。
每張圖下面都寫一句:「這個結果讓我發現…」或「我下一步想嘗試…」
這一行文字就是你成長的證據,也是往後報告和寫論文最有價值的素材。
▋3. 每週整理一次「三個最大進展+一個未解困惑」
實驗做久了,很容易陷入細節泥沼,看不到自己的推進。
每週定時寫下三個具體進展+一個最卡的問題,讓你重新站上高處看自己在幹嘛。
這樣不只是整理筆記,更是管理自己的信心與節奏。
—
做實驗不難,難的是持續做、清楚做、有系統地做。
真正的進展,不只發生在實驗室,而是發生在你怎麼理解你在做的事。
實驗紀錄得好,連壓力都變成一種推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