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在全球企業已成為顯學,卻不是所有人都準備好跟上這波浪潮。尤其在台灣中小企業的實務現場,導入 AI 並非「點個按鈕」或是生成吉卜力圖這麼簡單。這不只是工具學習的問題,而是組織結構、價值觀與工作文化的重整挑戰。
產值看不見,行動停在原地
拓曜知識宇宙創辦人秦亭亭在與台灣中小企業互動的過程中發現,最大的導入阻力來自於老闆們「看不到明確的產值」。即使知道 AI 是趨勢,但 ROI 模糊不清,導致他們不敢隨意投入。AI 在他們眼中,更像一種「可能很厲害,但沒有馬上好處」的模糊技術。
這種現象不難理解。中小企業不像大型企業有餘裕試錯,資源有限,選擇投入 AI,意味著要壓上真正會影響日常營運的本錢。當他們無法預見具體產出,自然難以下決心。
沒有 SOP,永遠停留在「想像怎麼用」
另一個常見難題是:「學完課,然後呢?」企業主可能聽過很多 AI 工具名字,也理解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加速產出、提升效率,但回到辦公桌前,仍不知道第一步要做什麼。秦亭亭指出,導入 AI 缺乏系統化 SOP,是許多老闆的共同焦慮。他們需要的是一條龍的轉型顧問,而不是單一工具的教學講座。一旦沒有具體流程與實作架構,就會卡在「AI 很厲害,我們也想用,但不知道怎麼開始」。
生產力紅利焦慮:工時與價值如何重新定義?
對傳產老闆而言,效率提升反而成了另類焦慮來源。當員工學會使用 AI 後,可能一個小時完成原本八小時的工作,那剩下七小時呢?員工會主動創造更多價值,還是進入「耍廢」模式?這讓許多企業不敢貿然推動 AI。
這反映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傳統的績效評估仍綁在工時與「忙碌」的表象上,而非產出結果。若沒有從成果導向重新定義人才價值,即使引進了再多 AI 工具,也只是加深彼此的不信任。
創業者:AI 是一種生存工具,而非炫技玩具
秦亭亭自身是 AI 工具的深度使用者。她的創業之路與 AI 密不可分,不僅將 ChatGPT、Claude、Ollama 等多個語言模型視為虛擬團隊,也強調「與其學 prompt,不如學丟任務」。對她來說,AI 不該成為讓人挫敗的技術門檻,而是要被當作最可靠的員工。
她曾用語音輸入轉為文字,再由 ChatGPT 撰寫行銷提案,成功打下創業初期的五個重要專案。而她在 Midjourney 中的實作經驗,也讓她從非藝術背景者,練出對風格的敏感度與生成 prompt 的「手感」。
這樣的實踐精神來自一種純粹的生存壓力。她坦言:「我出來創業,帶著一個小孩,我得活下去,所以我必須用 AI。」對她而言,AI 是手邊唯一的可靠資源,也是時間槓桿的放大器。
從「技術恐慌」到「心態轉換」
秦亭亭觀察到,很多中小企業員工對 AI 存在錯誤期待與錯誤恐懼。有些人把 prompt 工具當作神技般操作;有些人則抗拒嘗試,只因「怕被取代」。但事實上,AI 不會替代任何一個有主動性與判斷力的人。它只是將「你會不會思考、有沒有創造力」這件事放大了。
她曾對一位不願使用 AI 的設計師說:「現在是你要能表現出你的品味,而不是只是畫圖。」這代表,未來職場的競爭力,不再是操作力,而是品味、觀點與整合的能力。
中小企業該怎麼開始?
回到中小企業的現場,導入 AI 的第一步也許不在「搞懂技術」,而是在「定義清楚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AI 不是一帖萬靈丹,而是高度依賴上下文與任務設計的助理。
企業主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開始著手:
- 流程內嵌:挑選一個可重複、可量化的任務(例如回覆客服信件、生成產品文案)讓 AI 協助。
- 標準建立:制定簡單的 SOP,例如:任務 ➝ ChatGPT ➝ 校稿 ➝ 執行,幫助員工理解操作流程。
- 價值重構:與員工溝通效率提升後的期待,將薪酬或獎勵制度逐步由「時數導向」轉為「成果導向」。
結論:走出AI觀望期的台灣企業,靠的不是技術,而是態度
導入 AI 的門檻從未這麼低,但心態與制度的轉換卻仍在路上。台灣中小企業如果願意正視「效率紅利不等於人力縮減」這個觀念,並將 AI 作為賦能工具而非威脅,他們將有機會在下個階段的數位轉型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追蹤我的FB/IG
AI 浪潮來了!台灣中小企業,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