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開篇與其他三卷福音書不同,不以耶穌的出生記錄作為起點,而是從永恆開始,揭示耶穌基督的神性、道成肉身的奧祕、以及祂是生命與光的源頭。本章重點在於介紹耶穌的身分、祂的見證者(施洗約翰)、以及祂初期與門徒相遇的記錄。整章深具神學厚度,卻也直指信仰核心:耶穌是神,是生命的道,是唯一能引人認識神的道路。
一、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約1:1–5)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1:1)這開宗明義的一句,確立耶穌的神性與永恆性。「道」(λόγος)不僅指語言,更是神自我啟示的方式,是創造與救贖的起源。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1:3–4)耶穌不只是創造主,祂也是生命與光的源頭。屬靈反思:我們是否真正承認耶穌是神,是創造的主,也是我們生命的主?面對混亂與黑暗,我們是否仍堅信光已照進黑暗,黑暗不能勝過光(1:5)?
二、施洗約翰的見證:預備與指向(約1:6–8, 15–36) 施洗約翰被神差來「要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1:7),他自己不是光,卻為光作見證。他一再否認自己是彌賽亞,坦然指出:「我是曠野裡有人聲喊着說:修直主的道路。」(1:23) 當耶穌來到他面前時,他宣告:「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1:29)這是福音的核心──耶穌來,是為成為代罪的羔羊,完成神的救贖計劃。 屬靈反思:施洗約翰的生命方向清楚──不高舉自己,只指向基督。今日我們的言行是否也讓人看見耶穌?我們是否明白自己的角色與限制,並樂意為主鋪路,而非取代主的位置?
三、道成了肉身:榮耀的降卑(約1:9–14) 耶穌是「那光來到世間,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1:9),但「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1:11)救主來臨,人卻拒絕祂,這是罪的本質──人不願光照進黑暗。 然而,「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12)福音在此清楚表明:信是關係的開始,神藉此賜人新的身分與生命。 最震撼的一句:「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1:14)這是道的降卑,也是神的榮耀──不是遙不可及,而是親近、可認識、可親近的主。 屬靈反思:我們是否因主的道成肉身而真實敬畏?祂不是抽象的神學,是真實來過、活過、死過、復活的救主。我們是否也讓這「恩典與真理」住在我們的生命裡? 四、耶穌初召門徒:認出彌賽亞(約1:35–51) 施洗約翰介紹耶穌後,門徒開始跟隨祂。安得烈認出祂是「彌賽亞」(1:41),腓力說:「我們遇見了那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1:45) 拿但業最初懷疑,但當耶穌說出他未見面前的情形時,他立即承認:「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1:49) 耶穌則應許:「你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1:50–51)這是對天梯異象的引用(創28章),指明耶穌是神與人之間唯一的橋樑。 屬靈反思:我們是否也認真回應那句:「你們來看」(1:39)?信仰不是理論,而是對主的經歷與跟隨。耶穌邀請我們與祂同行,祂樂意顯明更多真理給願意信的人。 起初的道,如今住在我們中間 《約翰福音》第一章揭開整卷福音的核心:耶穌是永恆的神,是創造的主(1:1–5);祂是真光,是生命,是除罪的羔羊(1:6–9, 29);祂道成肉身,充滿恩典與真理(1:14);祂是惟一能引人到父那裡去的中保(1:18, 51)。
祂不是我們信仰的附加,而是我們信仰的起點與全部。願我們因認識「道成肉身」的基督,得着兒女的名分,活在恩典與真理中,並如施洗約翰與初代門徒一樣,以生命見證祂是神的羔羊,是永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