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記錄了耶穌受審、被釘與受死的全過程,是福音核心的記述。耶穌在被人棄絕、受盡羞辱之時,仍顯出完全順服與赦罪的憐憫。整章呈現一位義者在不義者中被釘,一位王在木架上完成救恩的畫面。這不是人的悲劇,而是神救贖計劃的實現。 一、耶穌在彼拉多與希律面前受審(路23:1–25) 眾人控告耶穌:「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又說自己是王,就是基督。」(23:2)彼拉多審問後說:「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23:4) 耶穌被送往希律,希律戲弄祂、穿上華麗衣服再送回彼拉多(23:11),表面是無罪釋放,實際是政治推卸責任。群眾在祭司挑動下要求釋放巴拉巴,將耶穌釘十字架(23:18–21)。 彼拉多「三次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該死的罪來」(23:22),但最終屈服於眾人的呼聲(23:24)。 屬靈反思:耶穌被判死,不是因祂有罪,而是因人的罪與不義的制度。今天我們是否也曾因群眾的聲音或人的壓力而妥協真理?耶穌的沉默,不是軟弱,而是順服父神的救贖計劃。 二、往各各他的路上:苦路上的安慰與責備(路23:26–31) 耶穌被交給士兵帶往各各他,有人被迫替祂背十字架──古利奈人西門(23:26)。婦女跟隨哀哭,耶穌轉身對她們說:「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罷!」(23:28) 祂預告耶路撒冷將面對的審判:「人若行這事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樣呢?」(23:31)這表明:若連無罪的主都被如此對待,何況不悔改的罪人? 屬靈反思:我們哀哭是為耶穌的受苦,還是為自己的罪與審判?主的話提醒我們,不只是情緒的哀憐,更是屬靈的警醒。 三、被釘十架與赦罪的恩言(路23:32–43) 耶穌與兩個犯人同釘(23:33)。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23:34)在極大痛苦中,祂仍為仇敵代求,彰顯福音的核心──赦免。 一名強盜譏誚耶穌,另一人則承認自己罪有應得,並對耶穌說:「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23:42)耶穌回答:「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23:43) 屬靈反思:耶穌不僅在言教,更在死中實踐祂的教訓。十架上那句赦免之言,是給那悔改之人的最大安慰。信仰不是靠行為得救,而是在轉向主的那一刻被恩典接納。 四、耶穌的死與聖殿幔子裂開(路23:44–49) 「約在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聖所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23:44–45)這不是自然現象,而是屬靈轉折──從此神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打開。 耶穌最後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便氣絕了(23:46)。百夫長見狀說:「這真是個義人!」(23:47) 看顧遠處的門徒與婦女表明:即使祂死了,仍有一群人認出祂的義,為祂的犧牲作見證(23:49)。 屬靈反思:十架不是神失敗的象徵,而是神榮耀的出口。當幔子裂開,新的敬拜通路也同時打開。我們是否看見十架上的義,並以此作我們信仰的根基? 五、安葬與守望:盼望中等候復活(路23:50–56) 亞利馬太人約瑟為耶穌求得屍體,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未曾使用過的墳墓裡(23:53)。這位「素來等候神國的人」(23:51),在絕望時刻挺身而出。 婦女預備香料,安息日則安靜守候(23:55–56)。這段靜默的等待,是對主復活的盼望鋪路。 屬靈反思:在看似沉寂無聲的時刻,我們是否仍願忠心等候神的工作?主雖死,但祂的應許未死。信徒當在安靜中持守盼望,因為第三日的榮耀將至。
十架,是福音的中心與信仰的根基 第二十三章讓我們看見: 一位無罪的主,承擔有罪者的刑罰; 一位尊榮的王,甘願走上羞辱的十架; 一位為敵人禱告的救主,為悔改的罪人開路; 一位被埋葬的義者,預備要戰勝死亡。 十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甚願我們不止於哀悼耶穌的受苦,更是因信祂的代死,得著赦免與新生。讓我們一生以十架為榮,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仰望,並傳揚這唯一能救人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