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設計師,如果真的想經營自媒體,應該寫些什麼?
我看了很多現在設計師在做的內容,大多都是在分享:
Banner 怎麼排版、怎麼做出某個動畫、或是如何提高作品集的質感……這些當然很重要,也很厲害。 但我總覺得少了一些東西。
少了「那些卡住、還沒想通的空白」
——為什麼這樣設計?當初卡關是卡在哪?這個決策背後的依據是什麼?
也許不是沒有人想分享這些,而是大家都太忙著「做好作品」了,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去說明那個混亂、試錯、甚至有點不好意思讓人看到的「過程」。
但偏偏,我覺得那才是最值得記下來的東西。
為什麼想寫下「還沒想清楚的時候」?
前陣子在 Medium 上看到一篇文章,讀到一篇 Medium 的文章《The career game you didn't know you were playing》,裡面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他說職涯上有三種「可見性」:
- Credential visibility:學歷、作品集、證照。
- Network visibility:你認識誰,誰認識你。
- Thinking visibility:你怎麼思考、怎麼學習、怎麼解決問題。
大部分人都把力氣放在第一項,偶爾經營第二項,但幾乎沒人讓人看見第三項。
這句話讓我愣住——我好像就是這樣。
- 作品集裡有漂亮排版,卻沒一句話說明為什麼這樣處理。
- 我和人合作時有很多思考、拆解、翻盤,但這些過程都沒有被留下來。
- 我總是默默消化、修正、突破,然後只讓別人看到一個「還不錯」的成果。
我們努力做出好作品,努力上傳 Behance、IG、Notion,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們怎麼想出來的。
我們都以為靠履歷、作品集、證照、學歷,就能證明自己。但事實上,很多機會可以不單是透過這些來決定的。
“You're not losing to better candidates. You're losing to a better system.” 你不是輸給了更好的人,而是輸給了一套更聰明的玩法。
所以,我想嘗試記錄的,是那些設計過程中我經歷的卡關、摸索與不確定。
也許是一個案子中我能怎麼處理模糊的 brief,也許是我在學習行銷概念時,如何把它轉化成設計語言。 這些不一定有什麼「教學價值」,但我希望它們能成為我未來養分的一部分。
我不是為了接案而寫這些。
也不是什麼設計大神,只是一個還在學習的人。 而是記錄怎麼走過那些做決策、撞牆、又爬起來的過程。
因為我想看見我是怎麼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