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多(2025年1月開始),我開始踏上一條很特別的學習旅程——心理劇的助人技巧訓練。
從今年一月開始的初階課程到這兩週參加的進階班,這段時間我一直有一種很深的幸福感。
這份幸福,來自很多面向。首先,是同學們。
這大都是心理諮商現場的同學,不少人還有著心理學博士學位,也有跟著賴念華老師學習心理劇十幾二十年的資深心理師,一半以上同學有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
和這樣一群夥伴一起上課,討論、演練、回饋,每一次都讓我被啟發,也不斷看見更多可能。
當然,影響我最深的,還是賴念華老師。
我是因為李佳達老師的介紹,才開始關注賴老師的課程。
後來慢慢發現,她真的成為我心中一個很重要的典範。
賴老師曾任國北教心輔系教授和系主任,也是美國心理劇學會(ASGPP)認證的心理劇導師(TEP),曾獲得該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她不只是理論深厚,更重要的是,她一直親自在第一線工作,帶領個案和成長團體,沒有離開現場。
很多人說心理諮商是科學,也是一種藝術。
有些老師可以把理論講清楚,有些老師能示範操作,但往往示範完就需要學生自己去猜測、揣摩。
但念華老師很特別,她不只會把理論說得明白,還能直接做給你看,示範完之後,再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拆解,她當下怎麼觀察、怎麼決定、怎麼處理。
對我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寶貴,也非常實用。
而且,賴老師一直提醒我們,不要只是喜歡心理劇的技術,要去閱讀原始的文獻,去理解心理劇背後的哲學觀,要相信文化的全程參與和自由精神的緊密結合。
她也提醒我們,一定要持續在第一線工作,不要脫離現場,不要只用自以為專業的視角去看待人,而要真正去貼近每個人的文化脈絡和生命經驗。
最打動我的,是她講到「創新」這件事。
她說,心理劇不只是要傳承,而是要由我們這一代去創造屬於這片土地、屬於我們自己的導劇方式和哲學觀。
她也一直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長大,而且長得跟她不一樣。
她這句話讓我非常有共鳴,而且淚目。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教出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而是要陪伴每一個人,去成為獨特、完整、精彩的自己。
就像我想到的東方與西方教育的差別:
東方常常是師傳徒、徒像師,一代一代在同一個思想脈絡裡延伸;
但西方卻常看到師徒分化與創新,像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原本在同一個研究室,後來都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理論;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也是一樣,每個人都走出自己的路。
我很感謝能在這段時間,有這麼多深刻的學習、碰撞和體驗,也再次確認自己相信的價值:
教育與助人工作,不是要複製,而是要創造;不是要重複,而是要成全每一個人的獨特。
謝謝念華老師,謝謝每一位同學,謝謝這段旅程。
我想,我還會繼續在這條路上,好好走下去。
「歡迎一起交流心理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