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式說,共和民主兩黨對於俄國威脅的判斷,數字上有不同,所以最終執行政策的方向不一樣,至於背後有多少代理人跟掮客靠這個吃飯,每個國家都有,不用刻意妖魔化。我們新聞上看到的川拜政客對罵,更接近於選舉的累積相罵本,在造勢而已。不然真的很在乎俄羅斯跟烏克蘭?依照美國過去對重大危機的反應,參眾議院都會有實質的法案、協議、宣言推行,不會互罵一頓,什麼事都沒做。
先從俄羅斯來解釋,俄羅斯威脅論從90年代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只是聲勢沒很強,普京並沒有在上任時堅持要走自己的路。這狀況持續到小布希後期,美軍在中東陷入泥沼後才開始,歐巴馬任內加速,然後停不下來。我們可以解釋為,當美軍的整體實力被削弱,俄國就會想要測試可行動範圍。
俄國曾能加入西方陣營?美俄歐皆難妥協
俄國是有一套很完整測試美國底線的辦法,並依照自己能力去逐步推行,切勿以為俄國只是想擴張勢力不擇手段,人家沒那麼笨。各位知道,俄國內部的布局,是有考慮投資台灣,去對抗削弱中國,還真有執行過嗎?這是寫論文不能寫的部分,有碰過的人都理解的事實。
總之,葉爾欽時期是希望與西方破冰的,並寄望西方的市場理念可以挽救殘破的俄國經濟。問題是,除了美國內部的疑俄派,親中的官僚體系,西歐跟東歐是完全不想俄國經濟復甦的。東歐可以理解,俄國重新站起來就是威脅,那西歐為何反對?因為德國統一後,跟法國開始主導歐盟政策,儘管英國太過親美,並沒有全力融入歐盟體制,但領頭老大現在還是有兩個,不需要第三個。
俄羅斯的疑慮無法打消,主要是自己對多極體制的想像,並不希望單極體系成立,畢竟這代表俄國要立投名狀,主動邀請美國介入俄國內政。講白了就是車臣問題,開放多邊會談,讓美國進來仲裁。現實利益似乎可以,但民族主義不允許,俄國是衰落了,但只是從帝國變成大國,不是小國,民族自尊仍然不可拋棄。
車臣戰爭打了那麼久,越打越殘酷,西方譴責到底也沒想要下場,畢竟這是「俄國勢力範圍」。如果我們把意識形態攤開,就會發現美國內部希望介入的都是單極體系擁護者,那些口誅筆伐但不動作的皆是主張多極體制,東西歐就更不用說,民族意識甚至高過歐盟利益。
美對俄政策游移,震盪經改下俄國重擁專制
而俄國在普京接手後,對車臣的態度更加惡劣,但其作法並非屠滅,更接近於拉一派打一派,收編投誠者比殲滅反抗者重要。此外,車臣問題也跟反伊斯蘭派有關,在美國內部爭議更多。解決這問題的一樣是911,全世界只要跟伊斯蘭有關係的國家組織,都在美國的復仇戰爭下,全部噤聲。
在經濟上,美國對俄國的搖擺不定,最後是促使了震盪療法學派的人下場,這其實很糟糕,因為在中南美洲已經證明這套有問題。不是理論的問題,是「不在意當地政治格局」的狂妄,主導震盪或稱休克療法的是「傑佛瑞‧薩克斯」,從玻利維亞開始就如此。
現在我們都知道,薩克斯此人的個性如何,支持獨裁蠻幹,厭惡民主妥協,在政治上的表現不會比黃國昌好到哪,但當年誰知道這個年輕自由派學者是如此。總之,休克療法把這些國家搞到休克,治療成效遠不如其學派宣稱的那麼好,經濟好的部分究竟是震盪有效,還是打破平衡促成的流動,說法不少。
也不是說這套有錯,經濟病況嚴重送手術開刀,總得要先麻醉吧。休克療法的本質很像是讓國家舊有體制都麻痺,好更換死掉的器官,問題是薩克斯等休克療法者並沒有政務經驗,純粹是理論,這導致迎入此作法的國家,在政治上都面對大崩潰。
因為,國家的休克,指的是成千上萬民眾生計的消失,而這些經濟教授除了賺錢,還藉此獲得大規模社會實驗的數據。
這在俄羅斯最慘,不是沒人提過,美國要介入幫忙就是另一個馬歇爾計畫,或類似這樣的做法。但政治上也行不通,俄國人不會接受內政干預,所以才會採用單純的經濟學者意見,最後我們都知道了,俄國人還是選擇了最熟悉的沙皇制度,黑幫林立,並讓政客成為下一個新沙皇與貴族們,形同實質上的新封建割據。
雖難威脅全歐,俄國仍有區域戰爭實力
總之,到了歐巴馬任內,美俄關係已經不大可能調和了,對俄國來說,顏色革命就算不是美國一手規劃,歐巴馬也對推動俄羅斯勢力範圍內的民主革命,顯然有高度興趣。
那為何美國始終都沒有把俄國當成冷戰後的假想敵,而猶疑不定的到俄烏戰爭爆發,依舊沒有明確列作國策?或許你會說,小布希的反恐戰爭告一段落後,奧巴馬第二任調整了印太戰略,俄國已經不重要。
如果你這樣想,雖不算被洗腦也差不了太多,最大的矛盾在於,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前,全世界對俄軍的整體評價依舊很高,許多人在戰後批判俄軍的各種缺失,有點算馬後炮,事前能夠正確預估俄軍真實戰力的人,非常稀少。更正確的說法是,俄製武器沒有那麼差,俄軍也沒想像中的不堪,但要達成現代聯合作戰的程度,俄國沒有做好。在小衝突上俄國可以發揮聯合作戰的效能,放到烏克蘭這種等級的大戰場下,俄國的能力就不夠。
目前一般的認知是,要達到美國的聯合作戰效能,可以將各軍種的戰力加乘放大,門檻比原本想像的要高很多。只要沒有達到這個門檻,傳統戰爭的準備還比較有用,亦即備好夠多的砲彈,充裕的後勤物資,打一場大規模戰爭依舊可以很威猛。
戰前對俄國的評估,就是在軍事上依舊保持威脅,核武戰力仍舊強大,但其實力已經不足以威脅歐洲全體,對美國主要的海權利益來說,實在不能稱之為戰略最高優先度。
敵俄思維尾大不掉:多極戰略觀點遺緒
不要忘了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歐洲的支援,是建立在擔憂蘇聯赤化歐洲後,對美國海洋霸權與經濟利益會有重大傷害,加上意識形態不合。與其被動等西歐淪陷,不如主動介入阻擋蘇聯西進。既然現在俄國已經沒有打到布魯塞爾的實力,連攻破波蘭都有疑問,那美國為何還要花同樣的心力在乎俄國?
這點在美國是一路吵到2024都還沒結論,因為現實是俄國打不到傳統西歐國家,連現在的德國都打不進去,威脅力道大減。但俄國的客觀實力仍舊非常強大,不能當作沒落國家看待。在美國,這兩者的爭執點,始終落在介入的程度,而不是「要不要」介入。
以俄國為假想敵的這派,在俄軍於烏克蘭的表現,修正所有軍事數據後,現狀已經沒落,聯中制俄派的堅持在實況之前節節敗退。
如果中國沒有拋棄韜光養晦的策略,不去打造遠洋海軍,以中國為假想敵的這派是不會崛起那麼快,敵俄派也不會迅速衰弱。因為,美國很清楚,俄國之所以經濟沒有崩潰,已經是以戰養戰,透過中國的背後輸血,維持帳面上的平衡。
若立刻停戰,中國又不持續支援,經濟就會崩盤。但中國為何要繼續支援?這是提供敵中派的柴薪,也就是在美國敵俄跟敵中兩派,正在取得共識。
結論就是,俄國為第一假想敵,在單極體制的擁護者中,是曾有一段風光,但隨著俄國與中國的表現,狀況已然逆轉。
那美國為何沒有立刻轉向?因為從歐巴馬到拜登,都屬於廣義的多極體系擁護者,與西歐的價值共通,利益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