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中國在海洋上的利益,若與美國這個海洋霸權的價值重疊,那打一開始就不需要擴張艦隊,打造藍水海軍,試圖成為區域海上強權。直接跟美國談合作就好,以美國的立場來說,中國若在價值上同步,台灣的統獨去留,實際上也就不重要了。戰略格局打開,你才會豁然開朗,兩岸架構根本就不是內戰遺留,現在已經是陸權想要染指海權勢力範圍,必然會出現的結果,後面就是連鎖效應,盟國要選邊站,沒有搖擺的餘地。
軍事地理在戰略上非常重要,不是純粹的地理位置,還有其相對應的歷史意義,好比中國在緬甸取得港口,印度洋上找尋基地,為何美國會在意但不怎麼擔心?
因為中國艦隊現在根本出不了南海,即便編制龐大的航母艦隊,開到印度洋依然沒有效益。第一個問題要問的,就是你派遣這支艦隊要幹嘛?印度洋上哪個國家跟中國有衝突?大家反射式想到的,應該就是印度,這是最優選答案,那麼還有哪些國家?答案或許會出乎意料,是一帶一路上的周邊國家,簡稱幾乎每一個國家都跟中國有衝突。
價值、實力、利益,中國皆難取代美國
理由很簡單,出在價值上,中國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國家嗎?你站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立場上來看,為何答應跟中國合作會有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或者說中國取代美國在印度洋的地位,對大家有何好處。
若你答不出來,或是要想很久才擠出一點,那就表示別繼續想了,打一開始就沒這玩意。
在海權上,中國不僅是挑戰者,還是破壞者,除非中國可以證明新的中國式印度洋秩序,能優於現在美國式,不然為何要聽你的?你會沒想到,是因為台灣媒體長期以來根本不談這問題,或是直覺式的塞入很多中國本位的思考,讓你覺得「總之應該比較好」,更誇張的是「王師」的概念。
直白的說,大海有很大的利益,但最大的利益就人類目前的科技來說,不是海底資源探勘,而是航行。航行要有起點與終點,美國會成為海上霸權的理由,不是僅有維持航線安全,而是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好比心臟一樣輸送血液,透過海上航線這些血管,打出到世界每一個地方,用最低的成本,交換各種資源。
這個過程有養分也有廢物,你可以把全球化當成一種生物體概念去思考,會想通很多過去媒體沒講的事情。
中式秩序異於世界,強行植入將成災難
首先,這個利益到底是什麼?
全球的一級資源早就不是壟斷式,石油、金屬礦藏、糧食作物,都有主要與次要產區,好比烏克蘭發生戰爭,大量小麥與油品出不了黑海,但全世界還是可以調控,不會讓某些地區出現糧食危機,引發區域戰爭。就算是石油,經過多次石油危機,產油國也慢慢發現,透過油價影響世界政治,後遺症就是石油輸入國會加速尋找其他替代產地,或是替代品技術的研發,長期來說會降低石油輸出國的利益。
台灣人或許很難接受,遠方期貨大漲,台灣進口物價飆升,吃什麼都漲價的邏輯,因為我們對世界經濟的概念非常粗淺,接近菜市場買菜的等級。
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若成功,狀況類似全球化的器官移植,把肝換掉,但由於中國的政治價值與其他國家不同,產生嚴重的排斥效應。這直接的結果就是引發區域動盪,弄不好會連緬甸都不願意合作。
霸權之爭必製造他國混亂,扶植親己勢力
你或許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那麼請思考一下,中國要成為印度洋霸主,他跟周邊國家的合作要從既有政府開始,還是找尋替代勢力?絕對是在野其他勢力,所謂的扶植比較弱的,方便霸權國的統治。
二戰後美國取代英國,印度洋的勢力分割,美國並沒有強行介入,比較像是既有的情勢演化,不論哪一個勢力,爭奪的是怎樣參與海上霸權的利益,不是爭誰是霸主。這個利益,指的都是航線上的輸入輸出,是否可以在其他國家的市場分一杯羹,或是藉由壟斷取得對內的資源,而無論用甚麼方式,國家對外簽約後,成為一套規範。
那中國取代美國後,是要繼續這個規範嗎?如果是的話,那何必打到印度洋,乖乖遵守原先的秩序就得了。要破壞既有規範,原先的得利者必然要剷除,那自然只能製造周邊國家的內部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