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解決什麼問題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 上了一堆課、看了一堆書、寫了一堆計畫表,但半年過去,問題還是在那裡——甚至更焦慮了。, 那些行動,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緩解焦慮,為了讓你「感覺有在進步」。
你不是沒努力,你只是沒對準問題在努力。
helo,這裡是行動人生實驗室,我是奕勳,很常遊走在自我懷疑和自我肯定的繩索上的探索者,這是我花了好幾年才慢慢領悟的事情。
我一直很努力學習,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甚至安排了許多「行動計畫」,但請捫心自問這些行動,真的有幫助我獲得實質性的改變嗎?還是買完書、課程後,就再也沒有打開過了(其實都看完了,但都沒有產生行動),實際上這種情況,大多只是假裝自己很有行動力,卻沒有在真正解決任何問題。
01|努力 ≠ 解決問題:你是在做事,還是在逃避?
我曾經以為:只要夠努力學習,就一定能改變人生。
但後來我才發現,我的「努力」,其實是在努力假裝自己正在改變——我用「行動的樣子」來說服自己安心,而不是用真正的行動解方去對應我的問題。
這很像什麼?
就像一個人得了病,不願意去醫院檢查,反而不斷買保健食品吃,希望「看起來」有在努力,學習也可以變成這種保健食品:我買了課,做了筆記,我就安心了,但問題還在那裡,沒人願意承認。
📌 有個心理學術語叫 「行動偏誤(action bias)」,意指人在焦慮、不確定時,會傾向先做點什麼來獲得控制感,不管那個行動是不是有效。
所以我們會去上課、做計畫、學新技能——這些事情都很好,但如果做這些事情只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焦慮本質上,我們只是在「逃避面對真正該解決的核心問題」。
02|那我們到底在逃避什麼?
我後來回頭去問自己:為什麼我總是在學,卻很少去做?
答案是——我怕失敗、怕揭露自己的無能,怕面對現實。
這些恐懼推動我去學更多東西,好像只要我一直在學,就可以晚一點被現實打臉。
但事實是:原本的學習反而變成了幫助拖延的工具。
這個迴圈變成這樣:
> 我焦慮 → 開始學習 → 感覺自己變強了 → 沒有真正改變 → 焦慮更重 → 再學更多 → 更沒有時間面對問題…
久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很會「學習」的人,但卻變得越來越不會「解決問題」。
與其問「我還缺什麼能力」,不如問自己:「我最害怕面對的是什麼?」
03|如何辨識:你是在學習,還是在演戲?
給你三個自我對話的問題,來檢查你是不是也掉進這個陷阱:
- 你正在做的這件事,是為了解決什麼具體的問題?
- 這個問題真的重要嗎?還是比較容易處理、比較安全的次要問題?
- 你做這些事,是為了完成目標,還是為了保住自尊?
如果說不出具體問題,那很可能你只是在「做事讓自己不焦慮」。
真正重要的事,通常比較痛、比較不想面對。
你在證明你不失敗?還是在推進事情?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把「規劃未來」、「調整策略」、「學習新知」掛在嘴邊,但生活裡沒什麼動靜,那也許你該停下來想一想:你是在逃避哪一件你早就該做、但不敢做的事?
真正有力量的改變,往往從很醜陋、很不舒服開始,只要你開始誠實面對自己,那就是改變的起點。
結語|不要再演給自己看,這次我們來真的。
學習很棒,改變也值得敬佩,但更值得尊重的,是那些能夠對自己誠實,知道什麼該放下、什麼才該面對的人。
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個焦慮轉化成具體行動:
- 寫下一件你最逃避的具體任務(例如:寫銷售信、打陌生開發電話)。
- 承認:這個才是你真正卡關的地方。
- 今天做它的第一步,就算只是打開那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