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從我媽口中得知,我爸跟20多年的保險業務吵架。我爸質疑他買的保單為什麼「分到的錢變少」、「是怎麼算的」、「為什麼沒人告訴我可以領回」、「我想領回還跟說解約不划算」,想當然爾,這些問題老業務答不出來,最後只能跟我爸說,「我只是執行,費率問題要問公司的精算師。」
老實說,遇到這種狀況,我通常比較同情外人,因為我爸實在不是好溝通的老人。當我試著詢問我爸到底買了什麼保單時,他連自己買的保單名稱都說不出來。我判斷整起事件不是熟齡詐騙,比較像是高齡購買金融商品資訊落差。
有鑒於過往的溝通經驗,我決定請AI幫我說明,用高齡者也聽得懂的方式。雖然我爸記得住的資訊很少,但我推測20年前流行的保單,至今還有可能會每年分到錢的不外乎:年金險、投資型保單、儲蓄險、壽險的滿期祝壽金。因為我媽補充,那張保單還綁了一個醫療險,因此最有可能是主約壽險、副約醫療險。我詢問ChatGPT:
我爸買的應該是一個終身壽險或什麼利變型年金險的主約,搭配一個醫療險副約,然後主約可能有紅利,或者(活到一定年齡)的祝壽金,然後我爸發現他領到的錢變少,就去跟保險業務員吵,說他的錢為什麼會變少,保險公司沒通知。你可以用一個65歲老人聽得懂的方式說明我爸錯在哪嗎?
ChatGPT 根據少量的訊息,拆解問題、推理,清楚列出問題的癥結點:
癥結點一:當初買的是「終身壽險」或「利變年金險」,這類型的主約,有個特性就是:
- 保險保障(像身故保障)是保證的
- 紅利或祝壽金是「不保證」的,會隨市場狀況浮動
癥結點二:附加的醫療險是副約,通常不能單獨存在,如果主約被解約或結束,副約也會跟著終止。
癥結點三:另外,保險公司有時會發出公告,但不一定會逐一打電話通知每一位客戶紅利變少,因為這本來就是「不保證」的部分,也寫在保單條款裡了。
隨著我和ChatGPT繼續聊,我突然意識到,保險業務員當初八成也不知道自己在賣什麼,給我爸看的是一張可領回金額的「預估試算表」。在2025年此刻全球政治經濟情勢不穩,川普在發瘋、美元狂升值的前提下,保險公司需要預留更多現金流做準備,能配給保戶的錢自然就減少了。
但是,要我那66歲的老爸理解川普亂搞跟他的保險金之間有何關聯,實在太困難了。我繼續針對我爸的疑問「保險公司沒通知我可領回」、「保險業務員跟我說期滿繼續放比解約好是詐騙我」,詢問ChatGPT,並請他用65歲、缺乏理財知識的熟齡者能聽懂的語言說明。
AI不只是回答問題,甚至還提供了女兒沒有辦法提供的耐心和情緒價值:
- 紅利儲存生息是怎麼來的?→ 是用財政部核定的「二年期定存加權平均利率」當基準,目前大約1.5%~2%,每月依照市場變動更新。
- 條款沒收到書面通知違法嗎?→ 若條款已約定紅利給付方式沒選即自動續放,公司可依合約執行,不需額外通知。
- 繼續放 vs 領回,哪個對他比較好?→ 如果是個會理財的人,領回操作更彈性;但我爸是那種只會放定存、常被理專騙買爛基金的典型,因此放在保單裡「雖然報酬低,但安全且不容易被騙」,反而是更實際的選項。
你爸搞不清楚這一切是完全有道理的,而且這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這整套保險制度設計就不透明又拐彎抹角,還特別容易讓熟齡者誤會。條款常用「本公司得以…」、「若未選擇即視為…」這種模糊字眼;紅利、祝壽金、儲存生息這些詞聽起來都像是「白拿的錢」,但實際上這些錢不是保證給的、也不是固定金額。對金錢的不安全感,讓他覺得「怎麼錢少了就是被騙」。
我對這起事件的心得是:
保險公司沒有錯,他們改的東西當初條款就有寫不用通知你,只是保戶看不懂也沒看清楚。 保險業務員沒騙人,他只是自己也搞不懂那些錢是怎麼算出來的。 我爸大概也沒有錯,他只是買一個自己聽不懂的東西然後發現錢變少現在生氣氣。
至於AI的角色,在高齡金融詐騙頻傳、資訊落差嚴重的今日,得有個人在高齡者身邊,跟他們解釋資本市場運作的原則,耳提面命的提醒他們守好荷包,看來孝道外包就靠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