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清晨第一縷陽光灑進書桌前,驚嘆那一抹溫暖的金黃?
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可以觀察到那些別人沒發現的美好
你知道嗎這就是你對美的覺察,但這樣的能力並不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感受到的,還是你就是那個難以覺察美好的人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我們都要受到審美教育

一、什麼是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就是把「美學」的想法帶進教室或生活中,讓每個人都能透過多種感官體演這個世界,所以在這邊所說的美感教育並非成為藝術工作者,而是讓我們可以在工作之餘讓生活與美接軌,讓生活更多采多姿
- 看:欣賞繪畫、攝影、建築的色彩與構圖
- 聽:感受音樂、聲響、節奏的起伏
- 觸:觸摸不同材質的質感,從陶瓷到布料
透過這些活動我們可以獲得什麼?
- 喚醒感知:開始留意身邊的光線變化、色彩搭配與形狀比例,讓生活更有樂趣。
- 培養品味:漸漸分辨什麼樣的畫面看起來和諧、什麼樣的音符聽來悅耳,讓生活更有品質。
- 放鬆身心:在躁動的社會中我們都會需要一個可以讓你真的放鬆地活動,而在欣賞與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練習專注、耐心和正向情緒。
- 啟發創造思考:相信大家都聽過設計腦,在不斷觀察和實驗中,我們很可能可以激發新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美感教育的重要性與價值
- 多元發展
- 多元能力並進:在我的經驗中因為學過戲劇、美術和設計讓我在現在的功課跟工作中更加地游刃有餘,幾乎沒有太嚴重的短版。
- 提升自信與韌性:完成一幅畫作或舞臺演出,需要規劃、練習與反覆修正,孩子在一次次的小成功與挫折中,學會堅持與承受挫折。
- 創造力與批判思維
- 拋開「唯一標準答案」:從以前到現在教授和老闆們最常說的就是美沒有正確答案,創造性在未來會是最有潛力的能力,不鎖死在既有答案才可以成為一個好的開拓者。
- 情緒感知能力
- 了解他人經歷,回歸自身情緒:欣賞他人創作或共同排演一段戲劇,學著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進而理解他人的處境,也可以回歸觀察自己現在的狀態,更加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 文化認同與多元視野
- 全球理解:現在有許多國外的展覽或是戲劇巡迴到台灣,可以透過藝術這樣的通俗語言認識不同文化的美學脈絡,學會尊重與欣賞文化多樣性。

五、美感教育面臨的問題
- 資源分配不均:偏鄉與都會地區在師資、場地與經費上存在差距,需要公私部門更多投入。
- 師資專業培育:美感教育要求教師兼具藝術素養與教學設計能力,極需強化師資培訓制度。
- 學生學習壓力:在考試制度的情況下學生和家長會更希望用更多時間放在學習上,培養美感與藝術的時間會被大幅壓縮。
- 數位時代的平衡:在網路與虛擬世界中,如何維持深度的美感體驗,如何避免短影音瞬間的感官刺激而產生的破碎資訊,仍是重要課題
六、動腦想想看怎麼解決
- 如果資源分配不均
→ 鼓勵鄉村藝文改動: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職場體驗有到鄉村利用藝文行銷的方式推廣在地特色,也讓偏僻簡陋的房屋與道路增加了一抹色彩。 - 藝術家與學生交流
→ 當代藝術家與學生靈感碰撞:由在職藝術家與學生交流,每學期與新進或有興趣的方式了解當代藝術的展示方法,也可以在實際授課中傳授方法與靈感。 - 學生學習壓力
→ 日常「5 分鐘美感晨間時光」:利用晨間班會或早自習前 5 分鐘,每天一名同學或老師推薦內容,並簡短說明為何挑選它。
結語
美感教育絕不只是多上一堂美術或音樂課那麼簡單,它是讓我們敏銳觀察、激發創意、懂得尊重文化差異的秘密武器。
我自己學過戲劇和設計,才知道藝術不只是「學技能」,更是一種和自己對話的方式。工作忙碌時,一場排演或一張草圖,就能讓我全身放鬆、重拾動力。
在強調一次!!我並不是要你成為一個專業的藝術家,而是當你對某件事物有強烈感受時,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並對生活中的美保持敏感。
不妨從今天開始,把「美感小練習」帶進生活:曬曬陽光下的光影、聽一段讓你起雞皮疙瘩的旋律,或隨手塗鴉幾筆。累積這些小小的美好瞬間,你會發現,不只生活變得有趣,連心情也跟著柔軟起來。相信在這條「美感修煉」的路上,我們能和世界拉得更近,也讓生命多一點溫度和色彩。
可以在下面跟我分享你最近對美的紀錄喔~~
更多內容可以追蹤我,讓你了解更多藝術資訊
藝術合作邀約:Remical.chen.110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