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I 應用近年快速擴展,持續影響各大產業以及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一項新的研究分析評估出 AI 技術在糧食、能源與交通三大方面能夠達成最多減碳效益,合計能減少全球約8 - 10%的碳排量。
原文報導連結請參考。
AI 有望在三大產業減碳逾 50 億噸,對抗氣候變遷展現潛力
人工智慧( AI )正快速重塑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也被視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新利器。根據刊登於《 npj Climate Action 》期刊的一項研究,若善用 AI 技術,至 2035 年全球每年最多可望減少 54 億噸碳排,超越美國一年排放總量。這份報告由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與智庫 Systemiq 研究人員共同主導,標題為〈Green and intelligent: the role of AI in the climate transition〉。研究指出,若將 AI 技術導入「食品」、「電力」與「交通」三大關鍵產業,有機會帶來重大的環境效益。
AI 擅長處理海量數據、辨識規律,並即時優化系統運作。若能策略性運用這些能力,不僅能提升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也有助於減少資源浪費。這些轉變對於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抑制氣候變遷的速度,具有關鍵意義。
AI 精準減碳三大場域
AI 在減碳方面的潛力,集中體現在三大關鍵領域:食品、電力與交通。根據研究估算,若有效導入 AI 技術,至 2035 年每年可望減少的排放量如下:
- 食品:9 億至 16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在最積極情境下上看 30 億噸)
- 能源(電力):最多每年減排 18 億噸
- 交通運輸:每年減排約 5 至 6 億噸
總計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8% 至 10%,對於實現如《巴黎協定》所訂「升溫控制在 2°C 以下」的國際目標,是一項不容小覷的貢獻。
在農業領域, AI 技術能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環境衝擊。透過智慧感測器與機器學習,農民可更精準地使用水源、肥料與農藥,達到節資又減碳的效果。AI 更可推動「精準農業」,降低資源浪費與過度用藥帶來的排放。從預測收成到優化供應鏈, AI 協助減少食物損耗,進而降低儲存與運輸過程中的碳足跡。
在電力方面, AI 促進綠電整合並優化供需調配。例如透過預測用電模式與強化儲能,提升太陽能與風力的利用效率。 AI 還能強化電網穩定性,減少對高碳排備援系統的依賴。
交通運輸則是另一個重要場域。 AI 可提升物流效率、節省燃料,並推動自駕與潔淨車輛的普及。從車隊路線規劃到減少塞車與怠速, AI 協助每個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排放。自駕技術的成熟,也有助提升交通安全並進一步減碳。
報告中也展示了三大產業在不同 AI 導入情境下的排放差異,從「商業如常」到「積極減碳」,2035 年全球排放的可能路徑也一目了然。
AI 助攻高排產業減碳,潛力擴及建築與交通
在水泥、鋼鐵等排放難以消除的高碳產業中, AI 技術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工廠可即時監控生產流程、降低能源浪費,同時追蹤與回報排放狀況,協助企業落實氣候承諾。
根據顧問公司 McKinsey 最新報告,企業若導入 AI 技術,可望減少最多 10% 的二氧化碳排放,並降低 10% 至 20% 的能源支出。就建築與交通系統而言,前者可望節能 20%、後者約節省 15% 能源。
此外,國際能源署( IEA )的評估指出,若能源、工業、運輸與建築等最終使用部門廣泛導入現有的 AI 解決方案,全球每年可望再減排約 14 億噸二氧化碳。
這些數據顯示, AI 不僅在特定產業,更在整體減碳轉型中扮演關鍵推手。令人振奮的是,這些技術已具備商轉能力,並在世界各地陸續投入實測或實際部署。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加速推廣應用的規模。
減碳效果不會自動發生,政策與產業需同步推進 AI 規劃
研究指出, AI 想要真正發揮氣候效益,必須仰賴政策與資本兩端的積極引導。若缺乏規範與誘因, AI 發展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像是推升高耗能資料中心的需求,或促進導致資源過度消耗的自動化生產流程。
為避免這類風險,研究團隊建議:
- 公私部門應投入資金,開發以氣候為核心的 AI 工具
- 推動高品質環境數據的開放存取,讓更多單位能利用這些資料訓練模型
- 建立清晰標準與「使用護欄」,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社會責任
他們也提醒,需警惕所謂的「 AI 反彈效應」:效率提高後,反而刺激需求增加,讓原本的節能減碳成效被抵銷。例如,更省油的車輛可能讓人更常開車,導致總排放不降反升。因此,周延的政策設計與治理制度,將是 AI 導入不可或缺的配套。
此外,研究強調,發展中國家不應被排除在 AI 氣候轉型之外。這些地區往往處於氣候風險第一線,卻缺乏技術與資源。因此,透過國際合作與資金支持,才能讓 AI 減碳效益實現在全球層級,不讓弱勢地區成為技術落差的受害者。
AI,從減碳工具到氣候轉型的關鍵推手
AI 的氣候應用並不止於減碳,它也能放大其他解方的效能。舉例來說:
- 碳移除( carbon removal ):透過追蹤森林與土壤中的碳儲存量, AI 有助提升碳權與碳抵換計畫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 韌性規劃( resilience planning ):城市可運用 AI 模型預測洪水、熱浪等極端氣候情境,進行防災模擬與應變策略演練。
- 能源優化( energy optimization ):在建築管理中, AI 可智慧調控冷暖氣與照明系統,在兼顧舒適的前提下有效節能。
這些應用讓氣候應對手段更具智慧、成本更低、部署更快。換言之, AI 不只是減碳技術,更是推動潔淨能源轉型與適應氣候衝擊的「系統性槓桿」。
政府已開始看見這波潛能。歐盟與加拿大陸續推出政策,推動「綠色 AI」的研發與應用。科技巨頭如 Google、Microsoft、Amazon 也紛紛投入,開發 AI 工具以因應氣候預測、碳排追蹤及能源管理等需求。
AI 能否幫我們趕上氣候倒數?
最新研究提出有力證據,顯示人工智慧( AI )有潛力成為全球減碳戰略中的關鍵推手。預估至 2035 年,若能正確部署, AI 每年可望減排達 32 至 5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CO₂e ),這並非空泛理論,而是具體可行的路徑。
這項研究發表之際,全球多數國家在 2030 與 2050 氣候目標上明顯落後。 AI 的應用或許能成為關鍵助力,在電力、交通、農業等領域提供快速、穩定又具成本效益的減碳方案,彌補當前的落差。
對企業而言,實現「淨零承諾」的壓力也日益迫切。 AI 工具可協助追蹤碳排、達成合規要求,並進一步優化能源使用效率。而對 ESG(環境、社會、治理)導向的投資者來說,具備 AI 技術的氣候解方,已成為評估投資標的的重要指標。
關鍵問題在於: AI 能否真正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盟友?答案取決於三件事——技術如何應用、掌握權落在誰手中,以及其效益能否公平分享。若各界能聚焦在食品、能源與運輸領域推動「氣候智慧型 AI」,這項技術將不只是節能減排的工具,更有機會為我們打造出一個更潔淨、更有韌性的未來。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Palantir 用 AI 實踐淨零轉型
AI 技術對於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能有哪些方面的助益?
AI浪潮下的碳排責任:Microsoft的350萬碳權承諾與永續挑戰
AI革命的隱藏成本,能耗與碳排有多少?
特斯拉財報重挫:碳權收入銳減,自動駕駛能否拯救股價?
特斯拉的碳權生意
永續農業與氣候資金:巴西COP30峰會的關鍵挑戰
碳移除的在地實驗:Patch 與 Varaha 打造亞洲小農碳權合作新模式
土壤碳監測變革:創新 MMRV 技術確保農業碳匯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