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財報重挫:碳權收入銳減,自動駕駛能否拯救股價?

特斯拉財報重挫:碳權收入銳減,自動駕駛能否拯救股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特斯拉的營收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碳權收益上,而近期的財報顯示了上一季無論是電車本業或碳權營收上都持續下滑。

但投資人對於特斯拉後續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業務相當有信心,也抱持著高度期待;這也是當前支持特斯拉股價的重要原因之一。

特斯拉 2025 年首季碳權收入重挫:獲利與電動車銷量雙雙下滑

Tesla 雖然在 2025 年第一季展現強勁的營運企圖,財務成績卻未能同步成長。該公司完成了一項業界創舉:同時升級全球四大工廠的 Model Y 生產線,展現製造能力。然而,這番突破並未轉化為財報亮點──獲利明顯下滑,營收縮水,連帶碳權銷售也出現顯著下跌。

特斯拉第一季營收下滑,儘管產能表現亮眼

Tesla 在 2025 年第一季共生產逾 36.2 萬輛電動車,交付超過 33.6 萬輛,但整體營收仍年減 9%,降至 193 億美元。其中汽車部門營收大幅滑落 20%,至 140 億美元,主因在於平均售價下調及交車量減少。

營業利益重挫 66%,僅剩 4 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縮水至 2.1%,創下多年新低。毛利總額達 31.5 億美元,對應毛利率為 16.3%。經調整後的每股盈餘為 0.27 美元,未能達到市場預期。

儘管盈餘承壓,財務結構依舊穩健。Tesla 本季維持 6.64 億美元的正向現金流,期末現金與投資總額達 370 億美元,資產實力依然強勁。

法規碳權收入大減,拖累特斯拉營收表現

Tesla 仰賴汽車法規碳權作為重要營收來源之一,但本季該項收入僅達 5.95 億美元,較 2024 年第四季明顯減少。

2024 年第四季,Tesla 單靠碳權銷售便進帳 6.92 億美元,占當季 23.3 億美元淨利的將近三成,顯示其對整體獲利的重要性。

能源與 AI 成為新成長動能

在關稅與市場波動夾擊下,Tesla 的能源業務仍逆勢成長。2025 年第一季部署儲能容量達 10.4 GWh,旗下 Powerwall 安裝量創下歷史新高,首次突破 1 GWh。

位於中國的上海巨型工廠雖然本季尚未對外交付,但已生產逾百組 Megapack,未來將是擴大儲能產能的關鍵基地。

此外,Tesla 將 AI 視為長期發展的核心推手。除了應用於自駕與機器人領域,公司也看好 AI 控制的電池儲能系統可在全球數據中心用電暴增之際,協助電網穩定運作,發揮關鍵作用。

關稅陰影,還是馬斯克的政治爭議惹禍?

Tesla 當前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全球電動車競爭白熱化,還包括車市需求疲軟、貿易摩擦升溫等外部挑戰。由於高度仰賴中國進口,關稅調升已直接衝擊 Tesla 的產品成本與價格競爭力。

此外,與馬斯克爭議不斷的領導風格有關的示威抗議,也逐漸損害 Tesla 的品牌形象,特別是在重視 ESG 議題的歐洲市場。與此同時,中國對手 BYD 技術推進快速,近期推出的電池可在數分鐘內完成充電,對 Tesla 構成壓力。

歐洲車廠也加速電動車產品佈局,與不斷變動的貿易政策及上升的關稅共同形成夾擊,讓 Tesla 的全球供應鏈與成本控管壓力倍增。

Tesla 接下來的佈局

外界預期,Tesla 將於 2025 年上半年推出更平價版的 Model Y。此外,公司計畫在 6 月於奧斯汀推出收費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並力拚在 2026 年實現以高度自駕為主的車隊佈局。

特斯拉永續成果再創新高:減碳表現亮眼

2024 年,Tesla 車主的行駛行為為地球減少超過 3,000 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 CO₂e )排放,等同於全球汽油車累計行駛 900 億英里所產生的排放量。

Tesla 的 Supercharger 超級充電網絡已連續第四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供電,公司結合場站自發電力與綠電憑證達成此目標。位於柏林的 Gigafactory 也連續第二年全面採用再生電力營運。

《宏圖大計》第三章:全球能源轉型藍圖

Tesla 在 2023 年 3 月發表的《宏圖大計》第三篇章,描繪出一條從化石燃料走向潔淨能源的路徑。Tesla 認為,即便考量採礦與製造過程的碳排影響,電動車與太陽能產品依然是對地球更友善的解方。

更進一步,Tesla 指出,相較傳統能源體系,潔淨能源轉型所需的採礦規模其實更小。每座新落成的 Tesla 工廠都比前一代更加環保,公司正朝全面碳中和的營運模式邁進。

此外,Tesla 表示,其電動車電池在累積行駛 20 萬英里後,電量僅衰退約 15%,與一般燃油車的使用壽命相當,展現出其電池耐久性與環保效益。

高效節能與減碳成果雙收,特斯拉永續實力再升級

Tesla 透過 Megapack 與 Powerwall 系統,為住家與電網新增超過 31 GWh 的儲能容量,助力更多人加速邁向潔淨能源。同時,公司也回收了足以生產 21,000 輛 Model Y RWD 的電池材料,年增幅高達 136%。

Tesla 積極從生產與使用兩端著手減碳,並仰賴再生能源與節能設計全面提升能源效率:

  • Model 3 平均每行駛 100 公里僅耗電 13.1 kWh,堪稱目前效率最頂尖的電動車之一。
  • Tesla Semi 相較於傳統柴油卡車,可降低貨運排放約 50%。
  • 儘管電動車在製造階段的碳排放相對較高,但長期使用下的環境效益依然明顯。一輛 Tesla 若使用 17 年,約可減少 51 公噸的 CO₂e 排放量。

上述成果凸顯 Tesla 在永續發展上的進展:從碳排減量、推廣再生能源,到推動電池回收與打造節能工廠,公司正全力建構更潔淨的未來。

然而,即使有 AI 技術、能源儲能和 robotaxi 等話題加持,Tesla 最新一季財報依舊揭示挑戰重重。未來數月,將是驗證馬斯克雄心壯志與碳權業務能否開花結果的關鍵時刻。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Tesla 碳排減量數據遭質疑,研究揭露 碳權高估風險

特斯拉的碳權生意

Mercedes F1 車隊投資 Chestnut Carbon 碳權,推動永續發展新里程

法拉利的永續競賽,能像他們的超跑一樣迅速嗎?

美國EPA 取消 200 億補助,再生能源發展受挫

川普重啟關稅戰,美股蒸發 2.5 兆美元

川普削弱州氣候權限,美國氣候政策陷入聯邦與州之爭

川普"又"退出巴黎協定,會怎樣呢?

川普回歸,碳移除產業的第一個挑戰

英國綠色金融新政:六大誠信原則打造全球碳權交易樞紐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22會員
225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含 AI 應用內容
#法國#ICVCM#VCMI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2025年第一季碳移除市場(CDR)快報顯示,交易量創下低點,但大型合約和新買家進場帶來曙光。微軟的巨額採購案凸顯BECCS技術潛力,但市場仍需擴大買家基礎、建立更清晰的標準及強化基礎設施。 文章分析市場趨勢、買家行為、技術發展及政策影響,並指出標準制定、政策支持及資本可及性為市場未來發展關鍵。
含 AI 應用內容
#碳權#碳抵換#碳移除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含 AI 應用內容
#法國#ICVCM#VCMI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2025年第一季碳移除市場(CDR)快報顯示,交易量創下低點,但大型合約和新買家進場帶來曙光。微軟的巨額採購案凸顯BECCS技術潛力,但市場仍需擴大買家基礎、建立更清晰的標準及強化基礎設施。 文章分析市場趨勢、買家行為、技術發展及政策影響,並指出標準制定、政策支持及資本可及性為市場未來發展關鍵。
含 AI 應用內容
#碳權#碳抵換#碳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