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介紹過特斯拉的碳權收益,而這一大筆收入將很可能因為川普的 OBBB 新法案而一去不復返。
再加上馬斯克本人的立場言論,以及國際上其他車廠的電動車發展趨勢,近期特斯拉股價波動相當巨大。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特斯拉後續發展能否靠自動駕駛另闢戰場,應該會是其能否再起的關鍵了。
新聞來源連結請參考。Tesla 股價重挫三大原因
Tesla 近來再度陷入市場關注焦點,主因是三股壓力正動搖其財務根基。首先,美國前總統 Donald Trump 所推動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 OBBB )》法案,可能將 Tesla 仰賴的碳權交易獲利一筆抹消。其次,執行長 Elon Musk 日前公開政治立場,引發投資人疑慮。最後,加拿大基於 Tesla 專案引發的環境爭議,凍結了 4,000 萬美元援助資金。
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衝擊,遠非一般市場波動可比,甚至可能預示著 Tesla 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OBBB 法案恐衝擊 Tesla 碳權收入:稅賦抵免取消、產業前景蒙塵
Tesla 於 2024 年靠販售「碳權」( regulatory credits )創下 27.6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佔全年淨利將近四成。這筆收入主要來自其他無法達到排放標準的車廠,它們透過購買 Tesla 的多餘碳權以免受罰款。自 2017 年以來,Tesla 從碳權交易累積獲利已突破 100 億美元。
但這項穩定收入來源正面臨威脅。美國前總統 Donald Trump 推出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 OBBB )》擬取消所有潔淨能源與電動車稅收抵免,包括依據排放表現提供的減免措施,同時廢除對違反排放規範車輛的聯邦罰則,對 Tesla 衝擊甚鉅。
面對這項挑戰,Tesla 希望透過擴大產能與降低成本來填補財務缺口。然而,整體電動車( EV )產業本身也正遭遇轉型陣痛。2024 年全球 EV 銷量達 1,700 萬輛,預計 2025 年可能突破 2,000 萬輛,但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恐使成長動能趨緩。
目前 EV 市場規模約為 1.33 兆美元,樂觀預估在 2030 年將達 6.5 兆美元,年均成長率高達 32.5%。但也有分析師認為,市場成長恐不如預期,僅能達到約 1.66 兆美元,年成長率約為 14.5%。
Musk 公開表態保守派政見,Tesla 投資人信心動搖
7 月初,Elon Musk 公開支持一位保守派政治人物,引發 Tesla 股價劇烈下跌,並加深投資人對公司前景的疑慮。儘管 Tesla 過去仰賴碳權交易支撐獲利,分析師指出,Musk 的政治表態可能引起更大反彈,特別是在消費行為深受政治立場影響的市場中,進一步打擊需求。
市場人士也警告,這類行動可能進一步拖累 TSLA 股價。Wedbush Securities 全球科技研究主管 Dan Ives 表示:
「簡而言之,Musk 在這個關鍵時刻選擇更深度介入政治,甚至挑戰美國華府主流建制派,這完全背離 Tesla 投資人和股東所期望的方向。」
自 2025 年初以來,Tesla 股價已累計下跌約 15%,原因包括《OBBB》法案帶來的不確定性與 Musk 日益鮮明的政治立場。隨著碳權收入前景不明,投資人正重新評價 Tesla 的基本面估值,市場普遍預期其本益比( P/E ratio )恐將明顯下修。
Tesla 爆量申請補助挨轟,加拿大急凍 4,000 萬美元資金
Tesla 近日在三天內密集送出近 8,700 筆電動車補助申請,導致原本為消費者設計的電動車補助預算迅速耗盡,加拿大政府因此決定暫緩撥付原定的 4,000 萬美元補助款項。
其中引發爭議的還包括,Tesla 為了讓 Model Y 符合補助資格,刻意調降售價,雖然合法,卻被外界批評操弄政策漏洞。目前聯邦政府已著手調查,並凍結所有款項,直到完成核實。多個省政府也以貿易摩擦與補助分配公平性為由,暫停將 Tesla 納入其電動車獎勵計畫。受此風波影響,Tesla 在加拿大的銷售量暴跌七成。
除了補助爭議外,加拿大方面也對 Tesla 未與原住民族團體充分協商,以及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風險表示關切。當局已明確表示,後續補助將以 Tesla 是否符合嚴格環保標準及地方合作協議作為條件。
這波補助凍結不只是資金問題,更象徵各國政府對 Tesla 全球擴張戰略的監管正在升級。隨著 Tesla 規劃在加拿大興建電池或整車工廠,此舉勢必增加計畫落地的不確定性,並帶來更多聲譽風險。
全球電動車進入戰國時代,Tesla 領先地位遭多方夾擊
Tesla 曾一度獨霸全球電動車市場,如今卻面臨來自中國車廠與傳統車企的雙重挑戰。中國市場依然稱霸全球,占據三分之二的 EV 銷量與近六成的產能,顯示其在製造與市場兩端的絕對優勢。
其中 BYD 於近期正式超車 Tesla,全球市佔達 16%,領先 Tesla 的 14%。BYD 並持續向歐洲與東南亞等國際市場進軍,拓展勢力版圖。
除了中國新勢力,老牌車廠也急起直追。Volkswagen、Hyundai、GM 等品牌紛紛加速電動車布局。例如 Hyundai-Kia 目前已拿下近 7% 的全球 EV 市場,Volkswagen 更宣布將在 2030 年前推出逾 30 款新車。美國新創如 Rivian 與 Lucid 則憑藉產品差異化,在高端與特殊用途領域站穩腳步。
雖然全球趨勢仍樂觀,但美國市場的腳步正在放緩。國際能源總署( IEA )最新預測指出,到 2030 年,美國 EV 市佔率可能僅達 41%,遠低於先前近五成的預估。主因包括政府補助逐漸退場與電動車售價高漲。
BloombergNEF 同樣示警,政策的不確定性恐使消費者觀望,進而影響超過 1,500 億美元的電池投資計畫,為產業成長投下變數。
Tesla 的未來決戰時刻來臨:能否穩住信任、撐過三重壓力?
在碳權收入下滑、政治爭議升溫與政策阻力交織下,Tesla 是否還有力道突破困局、重新贏得市場與投資人的信任?以下是影響其未來走勢的四大關鍵變數:
- 車輛銷售能否填補碳權斷口? Tesla 亟需衝高出貨量,然而 2024 年交車量 178 萬輛,卻出現首度年減。接下來能否靠平價新車(如 Cybercab)、加快全球佈局,抵禦激烈競爭與補助遞延,將是財報能否回溫的關鍵。
- Musk 高調涉政,品牌聲量還是傷害? 執行長的個人政治立場與高能見度,正讓 Tesla 品牌陷入兩極評價。若無法與極化言論切割,恐失去年輕與自由派消費者的信任基礎,進一步削弱市場黏著度。
- 加拿大補助凍結會成國際連鎖效應? 這起補助糾紛不只是單一國家事件,加拿大對補助申請流程、社區參與與環保合規的要求,可能成為其他市場的參考範本,干擾 Tesla 海外擴張腳步。
- 能源與 AI 事業能接住主力營收嗎? Tesla 的轉型嘗試已有成果。2024 年儲能業務( Powerwall、Megapack )部署達 16.7 GWh,超級充電站突破 6.5 萬座;結合 AI 車控升級與家庭能源產品,或能補上車輛與碳權收入雙重缺口。
從政策翻轉、品牌聲譽到擴產壓力,Tesla 面臨的是一次多面向的壓力測試。儘管其創新實力仍具優勢,但未來能否撐住,取決於是否有能力控管成本、維持規模、重新贏得跨國政府與消費者信任。
OBBB 法案、Musk 的個人聲量,以及加拿大的補助危機,正交織出一場可能改寫 Tesla 命運的關鍵時刻。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特斯拉財報重挫:碳權收入銳減,自動駕駛能否拯救股價?
特斯拉的碳權生意
川普削弱州氣候權限,美國氣候政策陷入聯邦與州之爭
川普重啟關稅戰,美股蒸發 2.5 兆美元
北美氣候政策轉向:加拿大重審碳定價,美國取消社會成本指標
加拿大淨零排放目標與路徑:碳移除技術及公平原則的關鍵角色
美國EPA 取消 200 億補助,再生能源發展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