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有人問「如果你明天就會死,你會怎麼度過今天?」,雖然它提醒了我們要活在當下、把握時光,但這個問題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絕大部分人都還有明天、下周、明年,甚至30年,這本書將模糊的概念(你還能活多久、滿足程度......)盡可能量化,務實的教導你在享樂和未來規劃中取得平衡,幫助你活出幸福的人生(而不是有錢的人生!)
人一生會死很多次
所有事情都有最後一次,最後一次旅行、最後一次潛水、最後一次滑雪、最後一次玩高空彈跳,可能是年紀漸長,不再適合激烈運動,或是隨著時間對這個活動沒了興趣,總之,每個狀態的我們總有一天都會死去,所有美好的體驗在一生中都有限制次數,無限的延遲會讓你錯過許多體驗的黃金時期。
與其拚命賺錢留下遺產,不如現在就付出
假設你在25歲生小孩,並且在80歲死去,你的子女會在55歲時繼承你的財產。也許有人55歲依舊硬朗,但絕對不會比20、30歲時健康,大概也不會比年輕時還悠閒,他們很可能沒有機會用這筆錢完成夢寐以求的美好體驗。但如果你現在就積極的分配想留下的金額,不只可以讓子女在更年輕、更有選擇權時支配這項資源,你也能夠因為分清了想付出的和死前要花完的而能大膽的執行你的夢想。
留下來的錢,就是白做工的時間
假設一個月薪水是5萬,死時你留下了20萬,相當於你的人生做了整整4個月的白工!而且這四個月是你相對年輕、有能力實現夢想的時候,這就是Die With Zero的意義所在,避免白白犧牲這些日子只換來6位數字。
與其害怕重大疾病,不如現在投資健康
因為擔心老年時生重大疾病,或是害怕需要高額醫療費用而儲蓄非常合理,應該說非常聰明,但是人們往往因為不知道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就往最壞最極端的方向準備,所以開始了無止盡的儲蓄計畫,過度延遲享樂的時間。與其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不如積極的了解保險、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盡可能的自我保護和準備,恐懼就無法拖你後腿。
這本書多次提到螞蟻和蚱蜢的故事,這個社會歌頌螞蟻的辛勤、唾棄蚱蜢彷彿沒有明天的玩樂,卻忽視這兩種極端的生活態度都會浪費掉寶貴的生命活力。螞蟻這麼努力大概是因為其他螞蟻也很努力,或是因為以前一直都是這樣生活,現在害怕改變而繼續下去,惰性和恐懼阻止牠在夏天享樂,螞蟻回想自己勤勤懇懇的一生時大概不會快樂。期許我們都不要只是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