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年少時代》:童年騎著腳踏車,向我們揮手說再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看完《年少時代》(Boyhood,2014),我們老了近三小時,影中人則悄然走過整整十二個年頭。光陰流轉,一切恍如隔世。

這並不只是電影敘事上的設定,而是現實世界的時間堆疊。《年少時代》從 2002 年正式開拍,直到 2013 年殺青,導演理查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與原班人馬每年聚首,拍幾天戲,記錄下虛構角色們的成長歷程,也捕捉下眾演員年齡漸長的變化。

沒有替身,沒有視覺特效,更沒有黑底白字顯示「數年後」那種對時光流逝的俗爛呈現,孩子們真的一歲一歲長大,大人們真的一點一滴變老。梅森從懵懂的六歲孩童長為準備念大學的十八歲青年,滿腹對世界的觀察,時不時叨念那些自認為的哲學與真知灼見。有些青澀、有些不自在。

我們誰不是這樣長大的呢?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年少時代》是一塊活生生的時間切片,一場與時間合作的實驗。而它的靈光不僅來自電影史上前所未聞,時光膠囊般的製作方法,也來自那些深刻的生活碎片。捉迷藏、看棒球比賽、沈迷 Game Boy 和 wii⋯⋯這些場景乍看沒什麼大不了,卻因為取自真實,因而格外動人。平凡無奇,正是成長記憶裡最難以抹去的部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刻,才構築了成長真正的模樣。

於是他們聊披頭四、排隊購買剛出版的《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在保齡球館的速食餐廳聊家庭也談時事。甚至,電影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配樂,它的原聲帶便是那些年的收音機歌單與青少年房間裡會傳出的音樂。從 Coldplay〈Yellow〉開場,小梅森躺在草地上若有所思,中段梅森爸爸車上播的 The Flaming Lips〈Do You Realize??〉,接至片尾 Arcade Fire 的〈Deep Blue〉,政治情境、流行文化與日常瑣事交織,不是刻意為今夕是何年留下註腳,而是誠實地還原了特定年代的質感與氣味。

這份真實感,同樣延伸至電影的敘事節奏。電影旅程並不急於追求重大轉折與戲劇高潮,而是靜靜陪伴梅森度過日常生活的二三事。搬家、與朋友失去聯繫、去陌生的學校報到、隔週與生父見面、聽大人吵架、媽媽再婚、再搬家、戀愛、失戀、畢業、發牢騷、沈默,然後反覆思索,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梅森長大,個性/特質慢慢定型,我們才驚覺那個稚嫩的孩子早已不在。在無數個微小的瞬間,時間塑造童年,同時消磨童年。有些寶貴的東西在青春歲月中死去,有些則會留下,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年少時代》如同一記緩慢卻無可迴避的重拳。它不疾不徐、穩定前行,前段鋪陳時默默蓄力,在電影後段的某些時刻重重落下。我們無法抗拒,只能在銀幕前深受感動,流下幾滴眼淚。

因此,如果只是透過那種「幾分鐘看電影」的短影片來理解《年少時代》,未免太過可惜。這部電影無法被濃縮、摘要,因為它不是單純由資訊和劇情驅動的故事,而是一段必須親身經歷的時間。唯有實際走過這兩個半小時/十二年,才能真正感受到歲月如何塑造一個人。

《年少時代》讓我們回想起那段既開心又難過,有些彆扭也有些尷尬的時期。我們還在摸索自己是誰,說話的方式、看待世界的眼光都還尚未成形,只能在不斷碰撞中調整,磕磕碰碰地長大。對梅森來說,這段歲月是一次又一次的搬家,是從一個階段邁向下一階段的過程,是對周遭安全感反覆被打破、又努力重建的循環。他的童年裡有創傷,酗酒家暴的混蛋繼父、躺在泥土地上一動不動的鳥屍,還有隔著半掩房門,聽見大人對彼此咆哮。這些都是成長裡無法言說,卻深深烙印在心底的節點。

童年,就像那個曾經與小梅森一起玩耍的好友湯米,我們註定向前,名為時間的汽車朝著不知何方的遠處駛去。他在後面騎著腳踏車,跟我們揮手說再見,越來越遠、越來越遠。最後,消失不見。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年少時代》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7/25
阿巴斯的電影如詩,寫的詩則如電影;他的影像作品與文學創作總是向世界寄予最為溫潤、專注的凝視——有時寂寞,有時安凝,有時如一道刺骨冷風般鋒利,而有時,是一朵小花,在巨大的裂隙中,仍向著光留下生命的力度。
Thumbnail
2025/07/25
阿巴斯的電影如詩,寫的詩則如電影;他的影像作品與文學創作總是向世界寄予最為溫潤、專注的凝視——有時寂寞,有時安凝,有時如一道刺骨冷風般鋒利,而有時,是一朵小花,在巨大的裂隙中,仍向著光留下生命的力度。
Thumbnail
2025/07/22
我感覺,有一小部分說著 this is not my superman 的聲音,是無法接受這版的超人少了神性、多了人性,無法接受他無視自己的優越,毫不猶豫相信人類,甚至還以邊緣者自居、一心只想著弱勢,當他說狗狗「在外面孤零零的,一定很害怕」,其實是在說自己。
Thumbnail
2025/07/22
我感覺,有一小部分說著 this is not my superman 的聲音,是無法接受這版的超人少了神性、多了人性,無法接受他無視自己的優越,毫不猶豫相信人類,甚至還以邊緣者自居、一心只想著弱勢,當他說狗狗「在外面孤零零的,一定很害怕」,其實是在說自己。
Thumbnail
2025/07/21
導演瑪德琳・加文於《逃出北韓》搜集了許多偷渡出境的畫面,以及脫北者們的證言,並追蹤嘗試幫兒子「越獄」的脫北者李昭妍,以及盧氏一家五口逃離故鄉的萬里長征,試圖拼湊出北韓人民的生活樣貌,探究其思維轉變,從而回應許多人對北韓人的疑問:為什麼他們不質疑這個政權?不推翻這個政權?
Thumbnail
2025/07/21
導演瑪德琳・加文於《逃出北韓》搜集了許多偷渡出境的畫面,以及脫北者們的證言,並追蹤嘗試幫兒子「越獄」的脫北者李昭妍,以及盧氏一家五口逃離故鄉的萬里長征,試圖拼湊出北韓人民的生活樣貌,探究其思維轉變,從而回應許多人對北韓人的疑問:為什麼他們不質疑這個政權?不推翻這個政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部電影可否用多於一把尺去量度?回想《哪一天我們會飛》,我坦言毫不喜歡它,但不能否認它有讓人反思的空間。因為它包含的命題豐富,只是很可惜簡化了描寫和討究過程,最後剩下回顧初衷的意思比較深刻。
Thumbnail
  一部電影可否用多於一把尺去量度?回想《哪一天我們會飛》,我坦言毫不喜歡它,但不能否認它有讓人反思的空間。因為它包含的命題豐富,只是很可惜簡化了描寫和討究過程,最後剩下回顧初衷的意思比較深刻。
Thumbnail
《異國日記》描述了15歲的主角朝在父母過世後面對生活的故事,涵蓋了青少年面對人際關係、愛情、興趣和死亡的探討。 電影將內容大多放在朝的身上,並在一些地方將劇情進行了刪減。
Thumbnail
《異國日記》描述了15歲的主角朝在父母過世後面對生活的故事,涵蓋了青少年面對人際關係、愛情、興趣和死亡的探討。 電影將內容大多放在朝的身上,並在一些地方將劇情進行了刪減。
Thumbnail
長大成人的過程 每個階段會有新的情緒夥伴進駐 協助與陪伴我們成長
Thumbnail
長大成人的過程 每個階段會有新的情緒夥伴進駐 協助與陪伴我們成長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Thumbnail
充滿青春回憶的感動電影。影片跨越時間與空間,呼應香水名“時光的流逝”。表達了一個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跌宕成長之路。
Thumbnail
充滿青春回憶的感動電影。影片跨越時間與空間,呼應香水名“時光的流逝”。表達了一個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跌宕成長之路。
Thumbnail
電影心得分享,好像有點感傷。
Thumbnail
電影心得分享,好像有點感傷。
Thumbnail
雖然《年少日記》不是主打催淚感人,但我喜歡這套電影的原因很emotional;只要有一個地方觸動了你、有一個角色你能代入,就會好像我一樣喊足半場(&沒有勇氣二刷)……(泣)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雖然《年少日記》不是主打催淚感人,但我喜歡這套電影的原因很emotional;只要有一個地方觸動了你、有一個角色你能代入,就會好像我一樣喊足半場(&沒有勇氣二刷)……(泣) (下有劇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