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人問我標題這個問題,我也說過會填坑,不過,要說的不多。
先抄一下自己之前的答案
素顏妝或裸妝"不是素顏",而是在個人原本的特色上去突顯重點,放下過多的技巧和包袱,在顏色妝容上去「做減法」,達到一個「自然」的狀態。配音的「素人感」也是這個意思再舉個例子,很多人在初學ppt、word時,老師教了字體怎麼選、顏色怎麼改,動態怎麼做...一堆技巧,然後大家在使用上,就開始大雜燴似的一股腦用上,花里胡哨雜七雜八,但經過實際作業或工作需求的應用後,開始知道收到這份文件的人需要看什麼,你想突顯什麼重點,於是開始整合重點技巧,讓這些技巧能突顯要表達的「內容」。
歌唱也是,音樂演奏、繪畫也是。
很多新人在上配音班時,誤解了老師前輩說的「素人感」,只聽到素人二字,就陷入了,「我花了那麼多錢,花了那麼多時間上配音班,然後市場是要素人?那我就不用練了啊!」這樣錯誤心態中。
如果今天在路邊隨便抓個漂亮的人去演戲,去唱歌,一次兩次也許還行,因為導演選角找到了適合這個人的位置,但如果此人想繼續在這條路走下去,沒有訓練的支持,也是走不長久,或是萬年都在原地踏步沒有突破。
「訓練」這段時間有長有短,隨著每個人的天賦和理解能力,能走到多遠也不一定。以戲劇表演為例,中國演員楊冪, 從小就開始累積表演經驗,但這個經驗,也讓她的表演變成「公式化」,生氣憤怒就是瞪眼,還把個人的表情習慣帶入角色(演戲大忌!觀眾要看的是角色人物,不是楊女士!),可怕的是她情緒一激動就台詞不清,在很強調台詞功的中國市場,空有表演技巧,而無法融入角色塑造,呈現的感染力,也就被限制了。
所以在所有的藝術創作過程,前期都會教你開發自己的潛力、教你各種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再經過大量的練習、大量的閱聽、敏銳地去感受與經歷人生,各種實驗創作....提升自己的能力到,能創造出自己腦中想要的聲音、畫面、動作.....然後把這份感動去感染世界。
學配音也一樣,初期要學呼吸、要拉筋(把嘴打開)、要練正音(訓練唇齒舌的力量與位置的控制)、要練節奏語調強弱、要學表演、要大量輸入(聽覺審美的建立)、也要大量輸作(各種類型與風格作品的練習與實驗)、甚至學口語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歷各種不同的生硬、不自然、矯往過正,就像花花綠綠的文字藝術師一樣,那個階段就是「炫技階段」。
但是慢慢的,你在日常的講話中,它會慢慢融入,你會慢慢改變,在你不知道不覺間,你的語言表現會有所變化。
當這些技巧、這些能力,與你合而為一,沒了那些刻意的邊界與痕跡,無需雕琢沒有公式,開口就動人,那才叫素人感。
素人感不是素人!
如果配音演播需要的,什麼都不懂,那也不叫素人,那叫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