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善意提示:一對一。每次學一點新知識。若遇舊聞,溫故知新。遵循策略與內在自主權/權勢。永續解除制約。自我實踐設計本質。Ra Uru Hu: No Shame. No Guilt. No Choice. Love Yourself.)
人們過去常問我:「你能看出某人是這個或那個嗎?你能看出他是Generator(創造者/生產者)或其他類型嗎?」我過去總是說:「你怎麼能看出誰不是自我?你怎麼能知道誰不是Manifestor(顯現者/顯示者)?這個世界充滿了非我的Manifestor(顯現者/顯示者)。」真的是這樣。
但對我來說,有一件事很清楚,那就是在這個獨立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中,有一種你可以從別人身上感受到的特質。即使那個人處於非我的狀態,它可能無法真正運作,但這個質地你仍能抓住。當那些非我存在者恰好身處正確的環境時,你會立刻感受到。你可以立刻看到他們身體裡的壓力釋放出來。右向的身體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我們活在一個策略性的世界裡。我們的世界被「左向」(Left)所主宰,因為人類中有一半是左向導向的——他們是七中心策略性存在的延續。
我們所繼承的文化、宗教、哲學,全都是植根於七中心策略性存在之中。我們現在在這個層面上的生活,依然由策略性的人與活動所主導。因此,那些屬於右向的人,正承受著來自這個左向世界的龐大制約壓力。
於是你會看到許多人被賦予了這種身體——其實可以是非常舒適的身體。順帶一提,我不是說活躍的身體不能舒適,它當然可以,但也必須要是正確的。
但問題是,你會看到那些擁有左向身體的人總是試圖讓自己冷靜、試圖保持安靜,他們去做各種放鬆療程、冥想之類的東西。這其實有點荒謬。非我無論左右,都具有某種自我毀滅性——如果我可以這麼說。
我們這裡討論的,是一種「類型」——不是個人的類型,而是一種跨個人的(transpersonal)類型。
這是一種只有在「別人」的關係中才會浮現的類型。而這個變數,就是在設定一個「舞台」——這個詞用得很好,「舞台設置」。
我二十多歲的時候參與過幾場戲劇製作。當你開始排戲時,導演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設定每個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每場戲每個人應該在哪裡。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某個地方。這是你需要在這齣人生電影中理解的重點: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位置、一個角色、還有共同演出的配角。這就是這場戲。
要能深入理解「獨立變數」有多重要,這真的非常、非常關鍵。
順帶一提,這與「意圖」無關。這不是你的Mind(頭腦思維)說:「好,我想要那個,我就要得到它。」這實際上是正確性與覺知的結合。
如我先前說過的,成年人是極度被制約的存在。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進入正確的環境只是個機緣巧合。
但事實是,當你漸漸經歷去制約的過程時,你的「載具」(身體)就會自然開始對齊它的正確路線。這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
所以,獨立變數是我希望你能真正深刻領會的東西。這是非常不凡的,它是我們能夠洞察更大層次的連結方式與意識場的形成的核心。
我不確定你能吸收多少,因為這一切都是跨個人的,不是個人的。這不是你跟隨策略與內在自主權/權勢就結束了。當然,那樣很好,你有自己的權勢,很棒,但這裡說的並不是那種「個人的好」。
變數(Variable)是關於跨個人。變數是擴展跨個人認知能力的基礎。這才是它的重點。
顯而易見地,我們越能理解「獨立變數」,越能與它對齊,我們的認知潛能就會越深刻。不只是處理訊息的方式,還包括我們如何與他人連結、遇見、交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