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醫囑出來了,醫生希望我在療程走完前居家休養,於是原訂近期就要回公司的我,跟公司商量多延一些時日。
正好,我租屋處的租約要到期了。這是個完美的時間點,從一個生活階段謝幕,到另一個生活階段去。這12年來,這個空間雖小,卻每個角落都灌注了我的品味和有意識的選擇,也是我塑造現在生活節奏最重要的基地,要說沒有惆悵是假的。可我知道,這個空間已不再為我生命最大福祉服務。
這幾年,我隱約感受到生命之流卡住了,我的心一直在騷動,有種急於要擺脫些「什麼」的停滯。但我抓不著那些「什麼」的內核,我只是渴望導入更多活水來活化我的生命,可或許這樣急於抓住些什麼,反而讓我錯失些什麼。直到疾病從我背後踹了一腳,我突然就破蛹而出了。我彷彿大夢初醒。
「他們」並不重要
有1個很有趣的事實:那些在你生活中折磨你最甚的人,往往是你生活中最不重要的那些人。而你在意的也不是他們這種存在,只是隱藏在那些人的看法後面、加強或減弱你對自我認同的訊號。
那你有沒有想過,是「你」給予那些人評斷你存在價值的權利,你其實也可以收回來呢?
但,既然「人」都不重要了,你痛苦或快樂時他們也不曾在你身邊,所有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都與他們無關,那他說什麼,對你的人生自然毫無重量。
能給予你肯定與愛的人,只有自己。
是「你想要」,還是誰希望你「想要」
二個月前,有個好的機會在等我。正當我要下定決心往前衝,迎接職場上可能最重要的一次登峰造擊機會的時候,一次切片報告,為我的人生按下了暫停鍵。
但靜下心想想,疾病是個禮物,提示了我最重要的東西。
現代人活在一個不斷對他人形塑慾望、也被他人形塑慾望的時代。可是回過頭來,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從物質層次來說,一日三餐,遮風避雨的場所,保暖散熱的衣物。
從心靈層次來說,認同感、滿足感、歸屬感。
這些東西造就的是什麼?
快樂。快樂的心與身體。
再多點什麼,說穿了也不過是錦上添花。
可就這點「花」,現代社會砸了多少的資本來告訴我們,應該不計一切得去追求它。
20幾歲的時候覺得經驗不夠,拼了命的熬夜工作。
30幾歲的時候想要成為人人肯定的主管,還是拼了名的學習,然後開始忍耐領導統御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
40歲的時候,上面的焦慮不減不說,可能還多了個中年危機症候群,女性如我,又開始面臨初老容貌衰退是否從此再也無法獲得愛情的焦慮。
這社會壓根就沒有要放過我們的意思。
可是沒有,會怎樣嗎?
如果回到其本質,舉例來說,工作是為了支撐生活底層,本就沒有貴賤之分。是社會分了貴賤,告訴大家一昧地要往「貴」的工作去。
興趣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若能同樣當成工作則是很美好的事,可是社會告訴你,興趣別當飯吃,你就花大把時間做那些你痛恨的工作,再拿小不拉嘰的時間來做你喜歡的事。那些快樂與痛苦入不敷出的情緒之痛不算什麼,因為大家都是這樣。
明明人都會老,每個階段有屬於該階段的風情和美,可社會就要女性覺得,如何如何表現才是美的,儘管花錢去把自己塞進這些美的規則裡吧。
如果把這些聲音全部隔離了,如果只是去感受時間、感受生活,感受所有表象下真正的意義,真正該帶給人們的是什麼感受,那麼一切都很簡單。
舉例來說,我身為一個行銷人,我該做的就不是誇大商品效能或作低品質內容洗腦,而是慰藉那些需要我商品的人的心,對於不需要我商品的人,我也與他們好好做朋友。
我身為一個女性,我更該關注的則是隨著歲月老去我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狀態,肌膚只是健康與心靈狀態最後的表徵罷了。
別人覺得好的事對我一點都不重要,我真正該關注的是我覺得有價值、有熱情的事情。沒有人告訴過我們,我們做得好的事情往往都是最有熱情的事情,而最有熱情的事情不是才是最「好賣」的事嗎?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在經過長時間的冥想練習後,在生活或工作上的表現會更加好、幸福度也更高,我相信,這是因為在隔絕那些「別人想要你這樣想」的訊息之後,他終於回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聽見自己內心真正傾訴的話語,不是嗎?
於是,在褪去意識上被他人加上的重重枷鎖後,我許下了三個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