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查在第三次十字軍中,最受讚譽的一次軍事行動,就是他從阿卡城率軍南下時的陣形。
首先,這批一萬五千人左右的大軍中,錙重隊一類容易受攻擊的隊伍,全都安排在靠海岸一側行進。這是因為,在阿卡城戰役之後,薩拉丁的海軍實力受到重挫,地中海東岸已經完全在十字軍艦隊的掌握中,可以提供掩護,並且運輸其他沉重的糧草物資。
在另外一側的外圍,則安排以身披重甲、盾牌的步兵緊密陣形。他們的防具防護力極高,薩拉丁的輕型弓騎兵部隊遙遙射擊,往往效果甚微,能妥善地護衛整個軍隊不受弓騎兵突襲。
在隊伍的最前方、和最後方,則是十字軍中戰鬥經驗最豐富的菁英部隊,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他們充作前鋒和殿後,因應所有突發狀況。
在陣列中比較靠前的位置,豎起了獅心王巨大的王旗,隊伍中所有十字軍都能見到這面旗幟,成為軍心維繫的標的。
但理查其實不在那個位置。他會親自騎馬,在陣列四處移動掠陣,讓所有十字軍將士都能看到獅心王驅馳而過,擔當起鼓舞全軍士氣的角色。即使有時必須親冒矢石,獅心王也無所畏懼。
這個陣形宛如移動城堡一般,步調雖慢,卻堅實無比,幾乎無效化了所有薩拉丁軍隊的突擊。一直到1191年9月7日,薩拉丁在阿爾素夫(Arsuf)試圖用大軍擊潰理查的行軍,依然無功而返。
這個陣勢看起來好像只是裝備、海上優勢所得來的結果,實則不然,它能成功與理查的將才脫不了關係。
對於第一線的重步兵來說,他們要經常性地承受薩拉丁弓騎兵的騷擾,即使弓矢常常不能對他們造成實質傷害,心理負擔仍然相當沉重。
在歷史上有很多戰例,是許多步兵陣列再也承受不住遠程騎兵的挑釁,脫隊追擊,導致全軍潰散大敗的。
然而,在阿爾素夫大戰以前,理查的隊伍卻幾乎完全沒有這樣失控的現象。
十字軍明明是各方勢力混合的軍隊,但這隻雜牌軍卻在理查手下展現出鐵一般的紀律,好像理查生來就在帶領這支軍隊一樣。獅心王的將才名不虛傳。
&
圖片:阿爾素夫大戰的佈陣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A 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four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1898) (14763164995).jpg"
資料來源: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