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極光」、「凌星」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續當你開始改變,她卻說:「我懷念以前的你」EP07,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本篇為本系列暫時收官之作,敬請期待下一個系列。
讀者投稿
思齊你好,
我花了三年時間治療我的焦慮型依附,直到昨天我才發現——我根本不是焦慮型依附,我只是一個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人。
我想跟你分享這個故事,也許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被貼錯標籤了。
我以為我找到了答案
兩年前分手後,我開始瘋狂閱讀心理學文章。每當我看到「焦慮型依附」的描述,就像找到了人生說明書一樣:
「害怕被拋棄、需要不斷確認對方的愛意、容易患得患失、會查看伴侶手機...」
我全中。
我立刻買了三本相關書籍,做了網路測驗,甚至去找心理師諮商。每個人都告訴我同一件事:「你就是焦慮型依附,需要學會信任別人。」
於是我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改造。我學著不查女友手機,學著給她空間,學著不要一直傳訊息問「你在幹嘛」。我以為我在進步,我以為我在變得更健康。
但我內心那種「不安全感」從來沒有真正消失過。
書店裡的一行字
昨天我在書店,又看到了一本關於依附理論的書。我隨手翻開,看到這句話:
「焦慮型依附的人對別人的信任度其實很高,他們深信對方能夠給予自己安全感和價值。真正的問題不是不信任別人,而是不信任自己。」
我愣在那裡。
這句話就像一道閃電,瞬間照亮了我過去三年來的所有困惑。
前女友曾經問我:「為什麼你總是要我告訴你我愛你?為什麼我的行動還不夠證明嗎?」
當時我以為她不理解我的「依附問題」,現在我才明白——我是在要求她替我決定我的價值。
重新檢視的路上
回家的路上,我開始重新思考那些被我標記為「焦慮型依附」的行為:
查手機這件事。 我以為我是因為不信任她才查手機,但其實我是太信任她的判斷了。我相信她對我的評價比我對自己的評價更準確。所以我需要透過她的訊息記錄,去確認「我在她心中的位置」。
需要不斷確認愛意這件事。 我以為這是因為我缺乏安全感,但其實我是把她當成了「自我價值的判官」。我完全相信她有能力決定我值不值得被愛,而我自己沒有。
患得患失這件事。 我以為我害怕失去她,但其實我害怕的是失去她對我的肯定。因為我已經把「我是誰」的決定權交給了她。
走到家門口時我明白了,我不是焦慮型依附,我是一個完全不相信自己判斷的人。
那些模糊的記憶開始清晰
談戀愛時,每次吵架我都會問:「你還愛我嗎?」
她總是很困擾地說:「我們只是對一件事有不同意見,為什麼你會覺得我不愛你了?」
我當時覺得她不懂我的不安全感,現在我才意識到——我是在問她:「你覺得我還值得被愛嗎?」
她每次誇獎我,我都會特別開心,但她隨口的一句批評卻能讓我難過好幾天。我以為這是因為我太敏感,現在我才發現——我是把她的每句話都當成了「關於我是否有價值」的判決書。
我總是很在意她跟其他人的互動,不是因為我不信任她的忠誠,而是因為我在比較:「她對他們的態度是不是比對我更好?如果是,那代表我不如他們。」
最可怕的發現
最可怕的是,我發現我在每段關係中都在做同一件事——把決定「我是否值得被愛」的權力完全交給對方。
這就是為什麼分手時我會那麼痛苦。不只是因為失去了一個人,而是因為失去了「唯一能告訴我我有價值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單身時期總是很空虛。不是因為我需要陪伴,而是因為沒有人在「評判我的價值」,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意識到,所謂的「焦慮型依附」,對我來說其實是「價值判斷外包」。
咖啡變涼的時候
坐在書店的咖啡區,我開始問自己一些從來沒問過的問題:
「如果沒有任何人告訴我,我怎麼知道自己值不值得被愛?」 「為什麼我要讓別人決定我的價值?」 「如果我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我還會需要不斷確認嗎?」
這些問題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我發現——我從來沒有試著自己回答過。我總是在等別人給我答案。
那個寫不出來的清單
昨天晚上,我試著做一個實驗。
我拿出紙筆,寫下「我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的理由」。
我寫了五分鐘,只寫出三條,而且都跟別人有關:
「因為我對朋友很好」 「因為我會照顧家人」 「因為前女友說過我很溫柔」
我發現我沒有任何一個理由是「純粹關於我自己」的。
然後我又試著寫「我不需要別人肯定也知道自己很好的地方」。
這次我寫了十分鐘,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握著筆的手開始發抖,我才真正明白,問題不是我太焦慮,而是我從來沒有學會如何自己決定自己的價值。
深夜的對話
我跟現任女友分享了這個發現。
她聽完後,沉默了很久,然後說:「難怪你每次問我『你愛我嗎』的時候,我總覺得你不是在問我的感受,而是在問我對你的評價。」
「我一直以為你不信任我,原來你是太信任我了。信任到把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決定權都給了我。」
「這對我來說壓力很大,因為我沒有資格決定你的價值。只有你自己有這個資格。」
她的話讓我更確定了我的發現。
我想對思齊哥說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努力治療自己的「焦慮型依附」,就像我一樣。
但也許我們搞錯了方向。也許問題不是我們太焦慮,而是我們太不相信自己。也許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如何信任別人」,而是「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斷」。
我想問思齊哥,你怎麼看這件事?是不是很多被診斷為「焦慮型依附」的人,其實真正的問題都是「自我價值感外包」?
期待你的看法。
小宇
價值判斷權的流浪者
小宇的信我思考三天了。
每次想要回覆,腦海裡就浮現那些年我也在尋找自己的故事。那些以為找到了答案,卻發現答案只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的午後。那些把自己交給標籤,以為從此就有了歸屬的夜晚。
有個朋友,她花了兩年時間確信自己是焦慮型依附,讀了所有相關文章,做了無數次測驗。直到有一天她跟我說:「我發現我不是害怕失去他,我是害怕失去『唯一一個願意告訴我我夠好的人』。」
那句話讓我想了很久。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學習如何被愛,卻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愛自己。我們熟悉外界的評分標準,卻對自己的內在聲音陌生如路人。
標籤下的避難所
小宇提到他找到「焦慮型依附」這個標籤時,像找到了人生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