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光的永續發展:新興科技與遊客需求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文化觀光在促進地方經濟成長並確保文化遺產永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但這需要審慎的規劃與管理才能實現其積極效益並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以下是文化觀光如何達成這些目標的詳細說明:

促進地方經濟成長

文化觀光能以多種方式顯著提升地方經濟:

經濟貢獻與就業機會

    ◦ 文化觀光對全球經濟有著可觀的直接和間接影響。2005年,全球旅遊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為17124億美元(佔全球GDP的3.8%),若計入間接影響則高達47457億美元(佔全球GDP的10.6%)。預計未來十年旅遊業總需求將以每年4.6%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可能超過10.5兆美元。

    ◦ 旅遊業勞動密集,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2005年,全球旅遊業提供了7420萬個直接工作崗位(佔全球就業人口的2.8%),若計入間接影響則提供了2.216億個工作崗位(佔全球就業人口的8.3%)。

    ◦ 文化觀光創造了所謂的「遺產就業」,包括古蹟和博物館的維護人員、訪客接待人員以及紀念品店等相關服務人員。

    ◦ 與其他經濟部門相比,旅遊業的工作成本較低,所需的每名工人資本平均僅為全國平均的一半。

    ◦ 文化觀光還能為青年、女性和當地少數民族提供就業機會,有助於阻止當地居民因尋求工作而外移。

吸引投資

    ◦ 旅遊需求會刺激旅遊業本身的投資(如住宿、餐飲和娛樂設施),以及相關產業(如製造業、農業、貿易服務)的投資。

    ◦ 如果企業由當地投資者擁有和管理,利潤將留在當地,有助於進一步投資。

出口創收

    ◦ 文化觀光的經濟潛力類似於出口潛力,但消費者是親自來到生產商品和服務的地區。

    ◦ 遊客購買的商品和服務通常不會產生高額的運輸、包裝、保險或關稅費用。

    ◦ 假期期間,遊客更願意消費,即使價格較高或購買平時不會買的商品。

    ◦ 文化觀光帶來的硬通貨對國家經濟至關重要,有助於創造國際收支的順差。

促進地區復甦與多樣化

    ◦ 文化觀光有助於某些地區、地帶、鄉鎮或城市的復甦,將具有基本文化遺產的地區納入經濟循環,促進當地業務發展,吸收當地勞動力,從而改善經濟和當地居民福祉。

    ◦ 它能提供當地居民新的休閒設施和機會,並鼓勵國內旅遊。

    ◦ 活動被認為是旅遊吸引力的主要焦點,它們是臨時性景點,可以產生形象,吸引並推廣靜態資產,並催化發展。

    ◦ 文化觀光活動如果能相互配合,利用遊客的聚集效應,將更能發揮積極影響,例如將節慶活動作為其他教育或經濟活動的起點,延長旅遊季節,增加間接成果和乘數效應。

確保文化遺產永續發展

文化觀光對於文化遺產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當它融入永續發展原則並著重於平衡時: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

    ◦ 文化觀光促使人們採取保護措施,讓地域及其居民參與旅遊活動計畫,從而實現永續發展。

    ◦ 透過將不動產文化資源融入旅遊循環,可以為其保護、維護和發展籌集資金,讓後代也能享受這些資源。

    ◦ 旅遊業有助於維護文化傳統和族裔認同。將這些元素轉化為旅遊資源,能讓當地居民意識到其遺產的重要性,並加以傳承和發展。

    ◦ 這包括對遺產資源的詮釋和保護,強調知識的傳遞,並將地域認同體驗作為關鍵的差異化標誌。

永續發展的四個支柱

    ◦ 永續性建立在四個主要支柱上: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它需要民主和全面的主動規劃。

    ◦ 為了防止旅遊業等活動的負面影響,有必要將旅遊實踐視為其持續存在的永續性要求,以維護文化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所需的生態過程。

歐洲永續旅遊憲章 (ECST)

    ◦ ECST 的目標是加強當地社區、環境和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聯繫。

    ◦ 其三大目標包括:保護和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遺產的保護與價值化

    ◦ 它強調夥伴關係和當地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聯互通,以更好地評估當代人和未來世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需求。

基本永續旅遊原則

    ◦ 尊重文化和自然資源:盡可能在當地居民的能力範圍內運作。

    ◦ 促進當地人口福祉:為當地人口帶來新的用途和價值。

    ◦ 保護和改善當地景觀

    ◦ 活動的空間分散:避免擁堵並將影響降至最低。

    ◦ 推廣知識:旅遊業應積極促進當地居民和遊客之間的知識交流、解釋和教育。

管理負面影響

    ◦ 當地居民參與:確保當地居民支援並參與旅遊業,而不是「讓他們逃離」。這包括對當地居民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他們能夠經營企業並獲得工作機會,並確保當地人優先獲得旅遊和文化單位的工作機會。

    ◦ 受控規劃:透過對新建建築的高度、建築材料的使用、旅遊區與住宅區的距離等進行限制,以及限制全包式住宿,鼓勵民宿和自炊式住宿,來實現文化觀光的受控規劃。

    ◦ 交通管理與承載力:規劃者需要評估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並實施遊客和交通管理措施,以避免在高峰期出現交通堵塞和景點擁擠。

    ◦ 解決過度旅遊和士紳化問題:過度旅遊可能導致歷史中心遊客多於居民,以及士紳化進程,使某些區域失去特色。永續旅遊應努力平衡資源保護與文化推廣。

    ◦ 運用新技術:智慧目的地正在收集遊客流動資訊,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行為,並在管理中納入修改,有助於改善城市規劃和預測感知飽和度。新技術還促進了資訊傳播和文化體驗的共同創造。

    ◦ 重視無形文化遺產:儘管有形遺產仍是主要吸引點,但對無形遺產和當代創意文化的重視日益增加。這為發展提供了有趣的機會,因為其活化更具彈性和經濟性,但也帶來了挑戰,需要關注所傳達的價值觀和敘事對公眾的影響。

    ◦ 包容性旅遊:推動「通用設計」,簡化資源使用,無需特殊設計即可讓所有訪客享受體驗,無論其個人需求如何,並促進代理商之間的合作。

總之,文化觀光不再是一個小眾市場,而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領域。為確保其永續性,關鍵在於將其視為一項需要全面規劃、當地參與、平衡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護的活動,並利用新技術來管理影響和提升體驗。這好比精心照料一片肥沃的土地:文化遺產是土壤,為地方經濟提供養分,帶來豐收;而永續發展則是耕作的方式,確保土地肥力不減,年復一年都能滋養社區,而非過度開採導致貧瘠。

然,近年來,為了因應新興技術與不斷變化的遊客需求,對文化旅遊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旅遊已從過去的「小眾市場」發展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領域,吸引了廣泛的遊客群體,並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以下是這些趨勢如何影響文化旅遊發展的詳細說明:

一、新興技術的影響 新興技術正在徹底改變文化旅遊的規劃、管理、體驗和推廣方式。

數據收集與遊客行為理解:智慧旅遊目的地利用新技術收集遊客在城市中的活動數據,這有助於改善城市規劃,並更深入地理解遊客的選擇和感知。例如,電腦系統已被用於了解遊客在參觀文化遺產時的選擇和感受。

飽和度預測與管理:技術有助於預測「感知飽和度」水平,以防止文化目的地達到可能損害文化和旅遊體驗的擁擠程度。這包括考慮物理、文化和感知三個層面的可接受變化限度。

去中介化與共同生產:新技術促成了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過程,並使得旅遊地點和體驗能夠由多個相關方共同協作創建。

旅遊活動的空間分散:技術正在改變旅遊中介模式,並促使旅遊活動在城市結構中更加分散,而不僅僅集中於傳統熱點區域。

遊客生成內容與形象建構:尤其是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世代的遊客,在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後都與新技術緊密相關。他們偏好其他用戶生成的內容作為主要信息來源。他們通過即時分享旅行體驗,成為未來體驗的推薦者和共同生產者,進而影響目的地的形象建設。

文化遺產的詮釋與內容傳播:虛擬實境(VR)、物聯網(IoT)、電子導覽、QR 碼和手機應用程式等工具,在文化遺產的詮釋和內容傳播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技術使歷史、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地方認同和人們的生活故事能夠同時融入敘事之中。

持續監測的必要性:科技革命仍處於早期階段,需要持續監測數位創新及其被公民和遊客利用的方式,以便將其所有優勢融入文化旅遊的規劃和管理。

二、不斷變化的遊客需求的影響 遊客人口結構、興趣和行為模式的變化,正在塑造文化旅遊的發展方向。

整體增長與多樣化:全球旅遊業,特別是文化旅遊,預計將持續增長,這將帶來新的壓力與需求。

客源地的轉變:來自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的遊客數量呈前所未有的增長,這改變了全球旅行者的來源地及其消費模式。

全球中產階級的崛起:全球富裕社會群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中中產階級的增加,將推動更多人前往鄰近目的地或在其地理環境內旅行。

人口老齡化與生命階段變化:歐洲預期壽命約為 100 歲,日本更高達 120 歲。這意味著人口將會老齡化,同時生命階段也會變得更加動態和流動,這要求文化旅遊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文化體驗。

多元身份的遊客群體:越來越多的公民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例如移民、第三文化孩子 TCKs),他們常常需要差異化的服務和文化體驗。這些具有多元身份的遊客通常對文化差異更為敏感。

新世代遊客的特性

    ◦ 數位原住民:千禧世代(1981-1996 年出生)和 X 世代(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出生)是數位原住民,這深刻影響了他們選擇和消費文化的方式。

    ◦ 追求真實體驗與深度沉浸:這些世代的遊客具有廣泛的興趣,並首先追求文化沉浸和真實體驗的價值。他們傾向於「慢旅遊」,即在每次旅行中深入體驗 1 或 2 個目的地,而非走馬看花地造訪多個國家。

    ◦ Alpha 世代的影響力:Alpha 世代(2010 年後出生)雖然年輕,但已經對家庭的休閒和旅行決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物質遺產到非物質遺產的重視:儘管實體文化遺產仍是主要吸引力,但人們對非物質遺產、當代和創意文化的價值越來越重視。非物質遺產的激活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經濟性,為發展提供了有趣的機會。然而,這也對傳播的價值觀和敘事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物品消費轉向體驗消費:年輕一代對消費體驗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非僅僅消費物品。

「雜食性消費」模式:遊客傾向於將參觀文化遺產和博物館與流行文化活動(如漫畫展或流行音樂表演)結合起來。

無障礙與包容性旅遊:日益增長的文化、功能、意識形態或智力多樣性要求實施「通用設計」原則,確保所有遊客無論個人需求如何,都能獨立、自主、公平和有尊嚴地享受旅遊體驗。

感知擁擠的影響:理解和改善遊客體驗質量,考慮其他遊客的存在和態度,是文化管理者和規劃者的優先事項,因為感知到的擁擠感會嚴重影響遊客的滿意度。

三、文化旅遊未來發展的挑戰與考量

永續性與當地社區福祉:文化旅遊的發展必須考慮到所有參與者的生活品質提升,並確保文化遺產和當地社區的永續性。這意味著需要平衡經濟增長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福祉。

規劃與行銷的平衡:儘管專家強調全面和包容性政策、地方社區賦權以及通過合作進行產品開發的重要性,但政府往往優先考慮產品創建和行銷。這種商業化做法常常導致對文化和旅遊體驗設計的不足。

旅遊形象的共同建構:旅遊目的地的形象是一種社會建構,受到遊客自身體驗、社交互動以及用戶生成內容的影響,這超越了由中心規劃的推廣策略。溝通應旨在提高文化意識和尊重。

最小化負面影響:受控的規劃對於最小化旅遊發展的潛在負面影響至關重要,例如當地經濟不穩定、當地居民生活成本上升、污染和環境問題。最大化積極影響則需要鼓勵當地參與、提供培訓以及確保公平地利用設施。

超越經濟回報:旅遊業並不總是能實現預期的經濟回報,社區層面的隱性成本(如廢物管理、能源消耗)可能超過收益。

文化旅遊的未來發展,就像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它不僅要順應科技變革的「水流」,更要因應遊客需求「河岸」的變化而調整其流向和深度。這條河流需要精心規劃,以確保其流經之處都能滋養生態,同時為兩岸的社區帶來長久的繁榮。新興技術與不斷變化的遊客需求,對文化旅遊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旅遊已從過去的「小眾市場」發展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領域,吸引了廣泛的遊客群體,並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以下是這些趨勢如何影響文化旅遊發展的詳細說明:

一、新興技術的影響 新興技術正在徹底改變文化旅遊的規劃、管理、體驗和推廣方式。

數據收集與遊客行為理解:智慧旅遊目的地利用新技術收集遊客在城市中的活動數據,這有助於改善城市規劃,並更深入地理解遊客的選擇和感知。例如,電腦系統已被用於了解遊客在參觀文化遺產時的選擇和感受。

飽和度預測與管理:技術有助於預測「感知飽和度」水平,以防止文化目的地達到可能損害文化和旅遊體驗的擁擠程度。這包括考慮物理、文化和感知三個層面的可接受變化限度。

去中介化與共同生產:新技術促成了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過程,並使得旅遊地點和體驗能夠由多個相關方共同協作創建。

旅遊活動的空間分散:技術正在改變旅遊中介模式,並促使旅遊活動在城市結構中更加分散,而不僅僅集中於傳統熱點區域。

遊客生成內容與形象建構:尤其是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世代的遊客,在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後都與新技術緊密相關。他們偏好其他用戶生成的內容作為主要信息來源。他們通過即時分享旅行體驗,成為未來體驗的推薦者和共同生產者,進而影響目的地的形象建設。

文化遺產的詮釋與內容傳播:虛擬實境(VR)、物聯網(IoT)、電子導覽、QR 碼和手機應用程式等工具,在文化遺產的詮釋和內容傳播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技術使歷史、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地方認同和人們的生活故事能夠同時融入敘事之中。

持續監測的必要性:科技革命仍處於早期階段,需要持續監測數位創新及其被公民和遊客利用的方式,以便將其所有優勢融入文化旅遊的規劃和管理。

二、不斷變化的遊客需求的影響 遊客人口結構、興趣和行為模式的變化,正在塑造文化旅遊的發展方向。

整體增長與多樣化:全球旅遊業,特別是文化旅遊,預計將持續增長,這將帶來新的壓力與需求。

客源地的轉變:來自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的遊客數量呈前所未有的增長,這改變了全球旅行者的來源地及其消費模式。

全球中產階級的崛起:全球富裕社會群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中中產階級的增加,將推動更多人前往鄰近目的地或在其地理環境內旅行。

人口老齡化與生命階段變化:歐洲預期壽命約為 100 歲,日本更高達 120 歲。這意味著人口將會老齡化,同時生命階段也會變得更加動態和流動,這要求文化旅遊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文化體驗。

多元身份的遊客群體:越來越多的公民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例如移民、第三文化孩子 TCKs),他們常常需要差異化的服務和文化體驗。這些具有多元身份的遊客通常對文化差異更為敏感。

新世代遊客的特性

    ◦ 數位原住民:千禧世代(1981-1996 年出生)和 X 世代(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出生)是數位原住民,這深刻影響了他們選擇和消費文化的方式。

    ◦ 追求真實體驗與深度沉浸:這些世代的遊客具有廣泛的興趣,並首先追求文化沉浸和真實體驗的價值。他們傾向於「慢旅遊」,即在每次旅行中深入體驗 1 或 2 個目的地,而非走馬看花地造訪多個國家。

    ◦ Alpha 世代的影響力:Alpha 世代(2010 年後出生)雖然年輕,但已經對家庭的休閒和旅行決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物質遺產到非物質遺產的重視:儘管實體文化遺產仍是主要吸引力,但人們對非物質遺產、當代和創意文化的價值越來越重視。非物質遺產的激活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經濟性,為發展提供了有趣的機會。然而,這也對傳播的價值觀和敘事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物品消費轉向體驗消費:年輕一代對消費體驗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非僅僅消費物品。

「雜食性消費」模式:遊客傾向於將參觀文化遺產和博物館與流行文化活動(如漫畫展或流行音樂表演)結合起來。

無障礙與包容性旅遊:日益增長的文化、功能、意識形態或智力多樣性要求實施「通用設計」原則,確保所有遊客無論個人需求如何,都能獨立、自主、公平和有尊嚴地享受旅遊體驗。

感知擁擠的影響:理解和改善遊客體驗質量,考慮其他遊客的存在和態度,是文化管理者和規劃者的優先事項,因為感知到的擁擠感會嚴重影響遊客的滿意度。

三、文化旅遊未來發展的挑戰與考量

永續性與當地社區福祉:文化旅遊的發展必須考慮到所有參與者的生活品質提升,並確保文化遺產和當地社區的永續性。這意味著需要平衡經濟增長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福祉。

規劃與行銷的平衡:儘管專家強調全面和包容性政策、地方社區賦權以及通過合作進行產品開發的重要性,但政府往往優先考慮產品創建和行銷。這種商業化做法常常導致對文化和旅遊體驗設計的不足。

旅遊形象的共同建構:旅遊目的地的形象是一種社會建構,受到遊客自身體驗、社交互動以及用戶生成內容的影響,這超越了由中心規劃的推廣策略。溝通應旨在提高文化意識和尊重。

最小化負面影響:受控的規劃對於最小化旅遊發展的潛在負面影響至關重要,例如當地經濟不穩定、當地居民生活成本上升、污染和環境問題。最大化積極影響則需要鼓勵當地參與、提供培訓以及確保公平地利用設施。

超越經濟回報:旅遊業並不總是能實現預期的經濟回報,社區層面的隱性成本(如廢物管理、能源消耗)可能超過收益。

文化旅遊的未來發展,就像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它不僅要順應科技變革的「水流」,更要因應遊客需求「河岸」的變化而調整其流向和深度。這條河流需要精心規劃,以確保其流經之處都能滋養生態,同時為兩岸的社區帶來長久的繁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ih-Chung Lu的沙龍
13會員
18內容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分享旅遊心得
Shih-Chung L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30
碎葉城(吉爾吉斯語:Суяб / Suyab;波斯語:سوی آب‎),或譯爲「素葉」、「睢合」,即今阿克·貝希姆遺址(Ak-Beshim),位於今吉爾吉斯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里處,楚河南岸。碎葉城的誕生與古老的絲綢之路息息相關。早在5世紀~6世紀,此地便因沿著絲綢之路的粟特商人而興起。玄奘法師
Thumbnail
2024/05/30
碎葉城(吉爾吉斯語:Суяб / Suyab;波斯語:سوی آب‎),或譯爲「素葉」、「睢合」,即今阿克·貝希姆遺址(Ak-Beshim),位於今吉爾吉斯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里處,楚河南岸。碎葉城的誕生與古老的絲綢之路息息相關。早在5世紀~6世紀,此地便因沿著絲綢之路的粟特商人而興起。玄奘法師
Thumbnail
2024/03/07
最近年代旅遊和某網紅參加歐洲旅行團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個旅遊從業人員和學術研究者的雙重角度來看,其實頗有感慨;先說結論,當然,年代旅遊的事件結論和品保協會一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另外一件事情,則是領隊的責任比較大。
Thumbnail
2024/03/07
最近年代旅遊和某網紅參加歐洲旅行團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個旅遊從業人員和學術研究者的雙重角度來看,其實頗有感慨;先說結論,當然,年代旅遊的事件結論和品保協會一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另外一件事情,則是領隊的責任比較大。
Thumbnail
2024/01/11
薩滿信仰是一種分佈於北亞、中亞、西藏、北歐和美洲的巫覡宗教,薩滿被認為是掌握神祕知識,有能力進入「人神」狀態,具有預言、治療和屬靈世界溝通的能力,還能旅行到屬靈世界。在中國的傳統始於史前時代,並在滿族和西藏地區盛行。目前,滿族地區、鄂溫克族地區、南北韓等仍有保持著薩滿信仰的情況。
Thumbnail
2024/01/11
薩滿信仰是一種分佈於北亞、中亞、西藏、北歐和美洲的巫覡宗教,薩滿被認為是掌握神祕知識,有能力進入「人神」狀態,具有預言、治療和屬靈世界溝通的能力,還能旅行到屬靈世界。在中國的傳統始於史前時代,並在滿族和西藏地區盛行。目前,滿族地區、鄂溫克族地區、南北韓等仍有保持著薩滿信仰的情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講者:王韻茹(中正法律系教授、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 時間:2021.6.10 1. 問題意識:國家對文化保護之責任、基於文化保存目的限制私有財產權、權利之間衝突與權衡。 2. 國家主動與被動介入:政府較主動、強制規範食品、安全衛生等範疇,較不強制介入文化,以輔助方式介入,
Thumbnail
講者:王韻茹(中正法律系教授、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 時間:2021.6.10 1. 問題意識:國家對文化保護之責任、基於文化保存目的限制私有財產權、權利之間衝突與權衡。 2. 國家主動與被動介入:政府較主動、強制規範食品、安全衛生等範疇,較不強制介入文化,以輔助方式介入,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於2016年修法新增「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以肯定「差異」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強調「普遍平等參與」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然而,在高舉「多元」文化的同時,如何避免文化成為政治正確或另類民族主義情感的宣洩工具?筆者試圖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於2016年修法新增「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以肯定「差異」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強調「普遍平等參與」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然而,在高舉「多元」文化的同時,如何避免文化成為政治正確或另類民族主義情感的宣洩工具?筆者試圖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分別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及自然景觀等9大類,無形文化資產則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5大類。文化資產存在的基礎是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分別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及自然景觀等9大類,無形文化資產則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5大類。文化資產存在的基礎是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進程快得駭人的時代,我們有時在追趕,好像沒有跟上浪潮就會被淘汰。近年走訪不同國家與城市時,發覺科技應用程度某種程度上,展現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各式炫目新穎的視覺展現、建築與活動,科技、創新與城市的文化背景交織,豐富了一個城市的獨特性與吸睛(金)力。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進程快得駭人的時代,我們有時在追趕,好像沒有跟上浪潮就會被淘汰。近年走訪不同國家與城市時,發覺科技應用程度某種程度上,展現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各式炫目新穎的視覺展現、建築與活動,科技、創新與城市的文化背景交織,豐富了一個城市的獨特性與吸睛(金)力。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