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三部曲之三:文化哲學的文化資產

Kuan Ju Lee-avatar-img
發佈於哲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哲研究所,怎麼不去問一下?可能是文人相輕。所以,不是沒有文化資產哲學,只是文化資產界沒有在談哲學。以目前各地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專業背景看來,多由建築界把持,因為光從《文化資產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所稱的9種有形文化資產,建築相關的就佔了4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但建築人自己真的分得清楚這4種的差異嗎?除了補助和修復方式的不同外,筆者實在不知道這4種有多大的差異,至少在文化價值上。關於文化資產哲學,現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崇熙老師曾寫過一篇〈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詳下方連結),筆者在此就不自量力地談談有形文化資產的哲學。


  在談有形文化資產哲學前,先談談何謂文化?何謂文化哲學?依劉益昌老師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群人為適應環境而產生的固定因應方式,文化一方面是適應外在環境而產生的結果,另一方面文化也成為適應環境的一種手段」。德國哲學家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 1863-1936)則認為:「文化,為一切透過人與(其所承認的)價值之間的正面關係而產生意義的事物的總和」。宗教哲學的立場甚至認為宗教是所有文化的起源。綜上,單有一個人不會有文化,而是一群人才會產生文化。藉由眾人對於人類生老病死等價值、意義的選擇,與環境產生一種辯證關係,讓文化得以不斷發展、精進。


  因此,文化哲學是一種價值哲學。但並不是所有文化都有價值,因為文化是一種相對主義。當我們說所有文化都有價值時,按照邏輯原則,就是所有文化都沒有價值。既然任何價值判斷都無法免於從自身的文化出發,關鍵便在於如何尊重文化的差異?如何看見他者文化的價值?那麼,什麼是有形文化資產的價值?


  劉益昌老師認為:「《文資法》隱含了人與自然互動的關係,非僅人類創造的文化」。法國現象學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 1908-1961)認為:「在人身上一切都是被製造,一切也都是自然」。文化在自然中形成,有形文化資產的價值應該是與自然的價值相輔相成的。但劉益昌老師指出:「文化資產目前以菁英的概念為之,已經產生相當程度偏頗,而無法顯示文化資產應代表的意義!」不管你我認同哪種文化,哪種價值,雖然我們有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的困境,但我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自然。沒有這片土地上的動植物、礦物、海水、陽光等,就沒有創造文化的可能。


  除了從有形文化資產與自然的關係中看見彼此互動的過程、建立的歷史,思考其價值、意義外。另一項最大公約數是─賺錢。講文雅一點,永續經營的可能。若有形文化資產僅保存空殼,而沒有與當地經濟結合,縱使花大錢修復,有形文化資產也只是空殼、而無法創造新脈絡、新記憶、新生活。有形文化資產的價值感與意義感是否能夠社會大眾所認識還是其次,因為在民主自由的開放社會,價值是多元的。重要的是有形文化資產不管在都市或鄉鎮中,都讓人有感、接地氣的創造一種讓社會大眾願意來此體驗、生活的場域。至於歷史建築形式多有特色、多有歷史意義,便僅僅是多元價值詮釋的一環。如同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所言:「該保護的是多樣性的事實,而非每個時代(各自)所賦予的歷史涵義」。


  因此,有形文化資產即便拆除也是一種價值、一種意義。因為其價值與意義是建立在自然、永續經營與安全之上。只要拆除(不一定蓋新樓、也能夠是重建)能夠藉由設計讓建築更符合自然、更安全,又能活化都市機能,拆除就是一種有形文化資產價值。另外,有形文化資產修復,常會遇到歷史斷代的問題,該斷在哪裡?為何斷在這裡?等歷史意義及真實性的問題。既然決定要修復,就不能阿Q的直接把歷史建築剷平,然後說,我是按照歷史建築建造前的歷史修復。而決定哪段歷史有價值?便是思考哪段歷史較真實的問題。


  何謂真實性?按照哲學知識論中對真實性的4個面向(1. 內在性面向、2. 關係面向、3. 整合性面向、4. 強度面向)。產生真實性的4項要素,分別是:1. 價值(Value)、2. 意義(Meaning)、3. 穩重性(Weight)、4.重要性(Importance)。


  1. 價值:構成材質彼此間的異質性越高,而且它們彼此間的整合度越高,所構成的事物價值就越高。例如:民主社會既有多元價值的差異,如果又能夠整合、包容、團結在一起,便相對於集權社會、民粹社會更有價值。


  2. 意義:一個系統的價值決定於它內部構成成分的整合程度,而一個系統的意義決定於該系統與系統界線外的某些事物的關聯,意義是邊界問題。例如:僅關心自己較無意義,將自己與更重要事物連結得越緊密,意義就越高。


  3. 穩重性:一個事物對外在變化的抵抗度、或改變後恢復的能力。例如:思想穩重度,不因他人言語、威脅利誘而改變思想,具有主體的感覺。


  4.重要性:一個事物對其他事物所產生的影響力越大,重要性就越高,但並不是所有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都是重要的。例如: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因為冷漠代表我像空氣一般對他人沒有絲毫影響力。


  回到有形文化資產的真實性,當有形文化資產擁有較多真實性要素(不一定都要兼具),便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例如:歷史建築內部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特殊性,並經由修復讓歷史建築更安全、更能適應環境改變,且外部緊密整合於都市機能中,甚至融入、影響大眾的生活,便相較於僅將歷史建築修復成蚊子館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穩重、更重要。


  綜上,有形文化資產的哲學,是一種價值選擇的哲學。關於目前《文資法》偏向提報人而輕所有權人、重小尺度文化資產保存而輕大尺度都市永續發展的價值,筆者對公有建築沒意見,但對私有建築則是持反對意見的。筆者認為在自然、永續經營與安全的考量下,拆除也是一種價值、一種意義。雖然文化價值是相對的,但選擇更真實的修復、保存、再利用方式,讓社會大眾更有感(文化自信)、更接地氣(鄉土文化)的價值才是更有意義的。

參考資料:

1. 劉益昌,〈文化資產保存的視野與挑戰--從在地出發的文化資產〉,2013

2. 林崇熙,〈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2008

2019/6/2

avatar-img
49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兩人討論同件事情,過程中意見南轅北轍,但最後對方卻宣稱很高興有相同的觀點,或是對方突然岔出一句與自己立場有關聯話,然後問題就偏離了原先討論的主題。或只要句中有著「應該尊重」、「不隨意」等語詞時,這樣的句子就幾乎都是對的,但其理由確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上述這些都是巧妙的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本書作者為皮諾主義(Pyrrhonism)的塞克斯圖斯(Sextus empiricus),其理論屬古典懷疑論,認為懷疑主義不是一種可陳述的理論,而是一種「能力」或心理「態度」,我們產生心靈的懸而不決狀態,是為了達到「不被擾亂」或「寧靜(ataraxia)」,因此先將矛盾的苦惱懸擱而不做
  在某大學一場教師會議上,一個天使突然現身跟哲學系的系主任說:「願望三選一,你要智慧、美貌,還是一千萬美金?」   系主任毫不遲疑地選了智慧。   這時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際,系主任彷彿脫胎換骨,但  他的人仍坐在原地,銳利的眼睛掃過會議桌邊的所有同仁,驚魂未定的其中一個同事開了
  「二十世紀語言學之父」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 de Saussure, 1857-1913)在他去世之後,其學生和同事根據他在1907至1911年間的課堂筆記,於1916年出版了《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被視為是結構主義的起點,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兩人討論同件事情,過程中意見南轅北轍,但最後對方卻宣稱很高興有相同的觀點,或是對方突然岔出一句與自己立場有關聯話,然後問題就偏離了原先討論的主題。或只要句中有著「應該尊重」、「不隨意」等語詞時,這樣的句子就幾乎都是對的,但其理由確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上述這些都是巧妙的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本書作者為皮諾主義(Pyrrhonism)的塞克斯圖斯(Sextus empiricus),其理論屬古典懷疑論,認為懷疑主義不是一種可陳述的理論,而是一種「能力」或心理「態度」,我們產生心靈的懸而不決狀態,是為了達到「不被擾亂」或「寧靜(ataraxia)」,因此先將矛盾的苦惱懸擱而不做
  在某大學一場教師會議上,一個天使突然現身跟哲學系的系主任說:「願望三選一,你要智慧、美貌,還是一千萬美金?」   系主任毫不遲疑地選了智慧。   這時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際,系主任彷彿脫胎換骨,但  他的人仍坐在原地,銳利的眼睛掃過會議桌邊的所有同仁,驚魂未定的其中一個同事開了
  「二十世紀語言學之父」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 de Saussure, 1857-1913)在他去世之後,其學生和同事根據他在1907至1911年間的課堂筆記,於1916年出版了《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被視為是結構主義的起點,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歷史三國有研究的大大不要太在意,只是為愛而寫♥(´∀` )※
Thumbnail
隆田考古園區位於台灣南部,是一個保存和展示古代文化遺跡的重要場所。這裡不僅是考古學家的研究基地,更是一個讓公眾了解和體驗歷史的窗口。每當我走進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時光倒流,帶我回到了數千年前的古代社會。 這個考古園區覆蓋著廣闊的田野,四周環繞著山巒和河流,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當我第一次踏足這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末報告;關於我對語言哲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關於語言學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我們遠離這塊土地了,還可以從甚麼途徑,累積、親灸種種「無用之用」素材?平日不覺其厚重,今天突然感到愈來愈遙不可及了。流散之際,我們要捨棄甚麼?同時封存甚麼留給後來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歷史三國有研究的大大不要太在意,只是為愛而寫♥(´∀` )※
Thumbnail
隆田考古園區位於台灣南部,是一個保存和展示古代文化遺跡的重要場所。這裡不僅是考古學家的研究基地,更是一個讓公眾了解和體驗歷史的窗口。每當我走進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時光倒流,帶我回到了數千年前的古代社會。 這個考古園區覆蓋著廣闊的田野,四周環繞著山巒和河流,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當我第一次踏足這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末報告;關於我對語言哲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關於語言學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我們遠離這塊土地了,還可以從甚麼途徑,累積、親灸種種「無用之用」素材?平日不覺其厚重,今天突然感到愈來愈遙不可及了。流散之際,我們要捨棄甚麼?同時封存甚麼留給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