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聽了 Ian 和瓦基的訪談,那真讓我感觸良多。身為一名身兼多職的多媒體動畫系學生,我的生活常常被課業、宿舍舍長、畢籌會長、老師助教、畢業專題組長這些頭銜填滿。除此之外,我還努力經營自媒體、持續自我學習,甚至還在推進一些外包案子。
坦白說,在這麼多任務的情況下,我一度陷入「瞎忙」的泥淖,每天都在焦慮地尋找時間管理的解方。直到我遇見了 子彈筆記 (Bullet Journal)。
子彈筆記:不只筆記,更是我的人生整理術
對我來說,Ryder Carroll 提出的這套方法,名副其實地就是一套「人生整理術」。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你只需要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就能幫助你更有意識地度過每一天。它是一個結合日誌、筆記與自我反思的系統,能將你的長期與短期目標具體化。
研究顯示,有目標的人在成就與收入上明顯優於未設定目標者,而子彈筆記正是將目標化為行動的有效工具。透過它,我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改變:
- 減少遺漏: 靈感或任務隨手記下,不再遺漏重要事項。
- 提升專注: 不會再做 A 時想著 B,能明確知道當天的核心要務。
- 增加時間: 因為專注,效率提升,讓我擁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這套系統透過簡單的架構,將你的年度願景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天。而根據 Ian 的理解與實踐,其核心精神在於**「設立目標 -> 記錄 -> 回顧」的正向循環。這個循環不僅幫助你誠實面對執行狀況,更能讓你辨識出哪些是三分鐘熱度,哪些是真正的熱情所在。進而實踐它的另一個重點——「做減法」**,刪減不重要的事,讓你專注於真正有意義的行動上。
從「瞎忙」到「精準」:Ian 的每日實踐啟發
Ian 在訪談中分享的每日實踐方法,特別讓我這個多工者茅塞頓開。
晨間規劃:從「To-Do List」到「Will-Do List」 我捨棄了那無止盡、令人焦慮的「To-Do List」,改為列出今天真正**「將會完成」**的「Will-Do List」。根據優先順序,只安排 3-5 件最重要的事情,並直接排入行事曆,這大大降低了我的焦慮感,也創造了可達成的成就感。
夜間反思:每日睡前的三大提問 透過睡前三個簡單的反思,我開始整理並消化一天的經歷:
- 肯定 (Affirmation): 記錄每日的微小進步與成就,這能幫助我在低潮時看到累積的成長。
- 感謝 (Gratitude): 刻意寫下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培養正向心態。
- 學習 (Reflection): 不僅是檢討失誤,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如同瓦基所說,用「學習」取代「反省」,能減少自責,將經驗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從紙本到數位:Heptabase 為何成為數位子彈筆記的最佳選擇?
紙本筆記雖然有其儀式感,但對我這樣資訊量龐大的人來說,攜帶不便、難以搜尋、資訊無法有效連結是致命傷。數位化工具正好能解決這些痛點。
Ian 提出的**「工具分工,資訊整合」**理念,完美解決了數位化帶來的通知與分心挑戰:將筆記本作為「靈感捕捉器」,再固定時間將資訊整理進數位核心系統。
而 Ian 系統中的這個「數位核心系統」,正是 Heptabase。在眾多選擇中,Heptabase 之所以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它為「思考」而生的**「白板 (Whiteboard)」功能**。
白板讓你可以將所有資訊(年/月/日誌、專案、靈感)像卡片一樣攤開在眼前,直覺地用心智圖發想、拉線連結,讓你擁有鳥瞰全局的掌控感。這種視覺化的特性,完美實踐了 子彈筆記 的核心精神,且操作直覺,讓你專注於思考本身,而非工具的設定。
如果有想更深入的學習可以購買Ian的Heptabase 數位子彈筆記|規劃人生、管理工作,取回人生主導權
想深入了解我是如何運用子彈筆記在大學生活與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
這篇文章只是我的心得分享與淺談。在我的部落格,我更詳細地分享了:
- 子彈筆記的核心架構解析,我是如何將它融入我的學生生活?
- 我如何實踐 Ian 的晨間規劃與夜間反思,創造專屬於我的正向循環?
- 子彈筆記常見問答(FAQ):學生真的適合嗎?除了 Heptabase,還有什麼工具可以用?剛開始要怎麼上手?
我會分享更多實用技巧,以及我如何將子彈筆記的概念,融入 Jeff Su 的 「Notion Command Center」課程架構,打造屬於我自己的個人化管理系統。
👉 點擊前往我的部落格,閱讀【子彈筆記深度實踐篇】,看我如何徹底告別瞎忙,找到屬於你的高效率系統:部落格連結
還有更多幕後花絮與即時分享,別錯過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