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偶然翻頁,卻翻出了我對「努力」的質疑
有些書,不是你刻意找來的,而是剛好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你剛好也需要它。那天,我只是在電子書平台上滑手機,目光停留在《長勝思維》這個標題,沒抱期待,只想轉換一下節奏,結果一看便捨不得放下。
這本書不像坊間那些灑滿金句和空話的「成功指南」,它很實,也很冷靜地告訴你:「高績效者不是每天燃燒自己,而是找到一種能長期續航的方式。」它不勵志,卻很鼓舞人心。「長勝」其實是策略,而非幸運
書中作者露絲·高緹安(Ruth Gotian)花了數年時間訪談超過60位來自醫學、教育、運動、軍事、甚至太空領域的高績效者,試圖解開一個關鍵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能長時間表現穩定,而不只是曇花一現?」
她歸納出這些「長勝者」共同的 4 種特質:
1. 發自內在的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這些人不是為了獎盃或讚賞而努力,他們渴望挑戰、喜歡進步,是一種「想知道自己極限在哪」的好奇心驅動。
2. 高毅力與抗壓性(Perseverance)
不是硬撐,而是懂得如何透過日常節奏、儀式、系統支撐自己。包括睡眠、刻意練習、自我對話,都是能讓他們「不爆炸」的關鍵。
3. 鞏固的實力(Strong Foundation)
他們對基礎技術與邏輯系統的掌握非常紮實,不靠靈感行事,更重視結構與重複練習。
4. 主動學習(Lifelong & Informal Learning)
他們會主動找導師、參與社群、甚至善用對話累積觀點。學習對他們來說不是一項行為,而是一種長期狀態。
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在於,作者進一步把這些抽象特質具體化為「3 個可追蹤的量表」,讓讀者不只知道「應該怎麼做」,更能評估「自己在哪個位置」:
- 熱情量表:探索自己投入的來源是出於熱情還是責任?是否能持續?
- 導師網絡圖:盤點自己身邊是否有能夠提供不同層次支持的人——技術型導師、策略型導師與同行者。
- 目標稽核表:不只是寫目標,而是設定、回顧與微調的「目標循環」。
這三張表單聽起來簡單,但卻是很多人從未真正做過的「自我策略盤點」。
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有結構地努力
過去我常把「持續成功的人」想像成擁有極端自律、極高動能、幾乎不知疲憊的人。但這本書徹底改寫了那個投影。作者反覆提到:「這些人其實並不是每天都很有動力,他們只是有設計過的環境與習慣,能在低潮時也保持前進。」
有一段讓我印象很深的說法是:
>「他們不抗拒反覆練習那些『已經會的事』,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穩定,是從熟悉與精進中長出來的。」
看到這句,我有點頓悟——我曾經錯把「努力」當成某種爆發狀態,卻忽略了它應該是能自然融入生活的節奏。
替自己重新設定的幾個行動指標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目標設定方式,甚至替自己設計了幾項延伸行動:
- ✅ 每週做一次「目標稽核」:目標還在嗎?有偏差嗎?
- ✅ 開始建立「導師網絡清單」:過去總是單打獨鬥,其實只是缺乏結構
- ✅ 為「熱情」設計空間:並不是因為你曾熱愛它,它就永遠發光,你得替它續電
長勝,從來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種有溫度的紀律
《長勝思維》不是一本華麗的書,也不催眠你「你一定能行」。它用的是一種非常平實的方式,讓你看見原來真正厲害的人,是那些願意花時間打造自己的生活設計的人。
這本書像一面鏡子,也像一份行動清單;它讓我停止仰望「別人的光芒」,轉而低頭看見「自己的地圖」。
- #長勝思維
- #高績效者思維
- #成功法則
- #自我成長書單
- #職場心法
- #思維決定成敗
- #高效能習慣
- #個人成長必讀
- #持續成功的秘密
- #量表思考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