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店的偶遇,思想的開端
旅行中我常會去當地的書店走走,那是我認識一個地方的方式之一。某次在旅途中,無意間翻到了《A Bookshop of One’s Own》。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Virginia Woolf的《A Room of One’s Own》──那本寫於1929年的書,主張女性必須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才能真正創作、思考、自主。而這本書,則彷彿是那場思想的延續:如今的女性,不再只是走進房間,而是走出了房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場域──一間書店。
書裡講述的是1950年代,一對女性伴侶在倫敦創立《The Silver Moon Bookshop》,一間以女性與LGBT為主體的書店。文字平實,敘事沒有太多修辭,但正因如此,讀來格外真誠。這不是一本關於偉大成就的勵志傳記,而是兩個普通人如何憑著信念,一步一步建起她們的理想空間。

信念,不需要宏大的語言
我並不是一個從小強烈感受到性別不平等的人。2000年代出生,在香港長大,教育與社會氛圍似乎早已對男女持平。但當我來到歐洲生活、求學、工作,我才開始體會「被排除」的感覺。語言、文化、身份……即使表面上沒有人對你惡言相向,那種「格格不入」卻是無聲的壓力。找實習、投履歷,比起當地人,我往往得多付出好幾倍的努力去證明自己,證明我值得被認可。而《A Bookshop of One’s Own》讓我第一次從歷史裡,找到某種奇妙的共鳴──那些書店創辦人,也不是生來勇敢或具備資本的人,她們只是選擇相信自己的想法、並付諸行動。她們沒有偉大的演講,也沒有崇高的標語,有的只是每天開門、整理書架、為讀者準備活動的日常。
這種樸實的堅持,比口號更有力量。
我不是孤單的,也不是無力的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自己也曾有很多念頭,卻因為種種現實考量而作罷。未來會不會與商業或知識傳播有關?我不確定;我甚至還不太知道自己真正想創造的是什麼。但我知道,我渴望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我不是要證明女性可以做什麼,而是想知道:我能不能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讀完這本書,我獲得的不是什麼創業指南,也不是某種激昂的感動,而是一種很踏實的理解──理想並不需要壯闊的舞台,也不必以犧牲一切為代價,它可以是一間小小的書店、一個角落、一個選擇。
而那些選擇,會一點一滴堆疊成我們的存在方式。

知識與提問,是我未來的武器
或許我還不夠清楚未來的方向,但我知道,我想堅持思考、堅持提問。這是那本書給我的一個提醒:當身處於主流之外,當你發現自己的身份讓你總是晚一步、低一格──不要急著融入,而要先記住你是誰。
《A Bookshop of One’s Own》平實到甚至有些瑣碎,但它在我心中點亮了一盞小燈。不是要我模仿她們的人生,而是提醒我:你並不孤單。你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知識與提問,將是我未來的武器。而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像她們一樣,把信念過成生活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