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理想與現實
《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常被用來比喻「夢想與麵包」的選擇。正糾結於職涯方向的我,懷著尋求激勵的期待翻開這本書,卻發現它遠非一則單純的勵志故事。主角史特里克蘭德拋妻棄子、遠走他鄉追求藝術,乍看是追逐「月亮」的典型;但毛姆的筆觸卻冷峻得多,他筆下的理想主義,帶著殘酷與疏離。

獨特的敘事視角
小說採用第一人稱旁觀者的敘述方式,是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中常見的手法。這樣的敘事讓史特里克蘭德始終蒙著神秘面紗,我們只能透過他人的描述去拼湊這位藝術狂人的輪廓。也正因此,讀者難以真正理解他內心的掙扎與矛盾。
藝術與毀滅
最耐人尋味的是結局:在創作出驚世傑作後,史特里克蘭卻選擇將其焚毀。這讓我反思:藝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是留下來供人瞻仰?還是單純滿足創作者對自我的實現?書中對畫作的描述只有文字的讚歎,卻沒有具體圖像,彷彿象徵著理想本身——人人談論,卻難以描摹。

我的「月亮」之路
2021年5月,我作為本科交換生初到慕尼黑。第一個參觀的景點是寧芬堡宮,當時被巴洛克式庭園震撼。又在參觀施萊斯海姆宮時,看到現場工作的修復師;後來參觀新天鵝堡時,又覺得導覽方式仍有改進空間,於是默默許下心願:「我要學習材料科學,參與古蹟修復,讓歷史被更好地傳遞給來訪的人。」
這個看似天真的想法,竟真的把我帶到了德國(也要感謝願意收下這個半路出家的學生的教授)。雖然我完成了材料科學相關的碩士學位,卻也在這段過程中發現:真正的修復師通常受過完整的專業訓練,往往需要至少四年,而我對自己選擇的事業方向也感到迷惘。
2025年4月,四年後的我再次造訪寧芬堡,身份已從遊客轉變為相關從業人員。雖然這段路比想像中曲折,但回頭看,當年許下的願望其實已悄然實現。或許我這段時間的掙扎,正如史特里克蘭德所說的:「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選擇月亮的代價
在異國用外語鑽研人文領域,確實是一件近乎瘋狂的事。每當迷惘時,我總會想起這本書。我不在乎是否成名,但希望自己能踏實做些事情,留下一點痕跡。生活難免有不如意,但「刻苦地創作唄,沒有什麼新奇性」——這樣的堅持,本身就是意義。
後記
史特里克蘭德臨終前,在塔希提島的小屋裡完成壁畫,卻任由其毀滅。這讓我明白: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不在乎六便士,也不執著於讓月亮被世人看見。他們只是忠於內心的召喚,即使人走著走著,會忘了自己來時的路,但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如今的我,仍在尋找更清晰的方向,但也已學會欣賞沿途的風景——這或許就是我心中「月亮與六便士」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