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序
延續上篇速讀《一個生命系統的視角》,Charles Hayes 的第二篇《 The Generative Burn 》也在七月中出版了。在這篇文章中,延續著生物學的視角跟語彙去描述商業中的困境與可能。對於商業和組織中抽象的行為、關係、成效感興趣的讀者,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與解讀風格。
核心概念
《The Generative Burn》的核心概念指出,組織的創新與韌性應源於其真實、有生命力的公司文化,以及獲得夥伴認同的共同目標。
文章以渦蟲(planarian flatworm)為例,說明其在頭部與身體分離後,能透過生物電場(源自粒線體產生的能量,這也暗示了『Generative Burn』的概念),產生共有記憶,不僅能獨立生存,還能重新生成新的頭部。
他藉此比喻闡述,近代商業組織在追求自上而下的層級、控制與效率的同時,卻忽略(或犧牲)了自下而上的韌性,如同渦蟲(及其他再生能力動物)所展現的再生力。
例如,疫情後許多公司原有的五年計劃被打亂。作者進一步提出疑問:為何在平穩時期,這種能力未受足夠重視或關注?
韌性與生命力
回到組織跟文化的維度,其實這兩個看似抽象的東西,應該就是組織韌性與生命力(生物電場)的守護者。作者簡要列舉了三個案例:Mozilla、M-PESA 和 Pixar。(其中,我對創新中的設計評論較為熟悉,這也是一個值得日後深入探討的重要主題。)
總而言之,為使組織更具韌性與生命力,需持續且有意識地將內部摩擦、限制與多元性轉化為增長動能。在變化無常且快速變動的時代,這將是一項新的核心技能。這是我速讀後的總結。
下一篇...
據了解,作者下一篇文章可能會探討如何評估『Generative Burn』的『生物特徵』,這應會是個引人入勝的主題。我也會試著繼續速讀、分析並分享相關內容。
延伸閱讀
《How Life Works: A User's Guide to the New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