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深入探討 深度強化學習 (DRL) 模型的數理與原理,這會稍微燒腦一點,但保證讓你對 DRL 的核心運作有更透徹的理解。
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DRL 結合了「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嗎?它的強大之處,就在於能讓機器透過不斷與環境互動、從「經驗」中學習,進而優化決策。這背後的數理支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關鍵概念:
1. 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的基礎:馬可夫決策過程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MDP) 🎲DRL 的決策過程可以用 馬可夫決策過程 (MDP) 來數學化描述。想像一個遊戲,你每走一步,遊戲的狀態就會改變,然後你可能得到獎勵或懲罰。
一個 MDP 包含以下五個核心元素:
* 狀態空間 (State Space, S):所有可能出現的環境狀態集合。例如,在象棋遊戲中,棋盤上所有可能的棋子佈局。
* 動作空間 (Action Space, A):在每個狀態下,智能體 (Agent) 可以執行的所有可能動作集合。例如,在象棋遊戲中,所有可能的合法走棋。
* 轉移機率 (Transition Probability, P(s' | s, a)):從狀態 s 執行動作 a 後,轉移到下一個狀態 s' 的機率。這描述了環境的動態。
* 獎勵函數 (Reward Function, R(s, a, s')):從狀態 s 執行動作 a 並轉移到 s' 後,智能體獲得的即時獎勵。智能體的目標就是最大化這個獎勵的累積值。
* 折扣因子 (Discount Factor, \gamma \in [0, 1)):一個介於 0 和 1 之間的常數,用來衡量未來獎勵的重要性。\gamma 越接近 0,智能體越看重眼前利益;越接近 1,則越看重長期利益。
智能體的目標是學習一個策略 (Policy, \pi(a|s)),這個策略定義了在給定狀態 s 下,選擇動作 a 的機率。好的策略會讓智能體在長期內獲得最大的累積獎勵。
2. 價值函數 (Value Functions):評估好壞的標準 📈
在 RL 中,我們需要一種方式來衡量一個狀態有多好,或者一個動作有多好。這就是價值函數的作用:
* 狀態價值函數 (State-Value Function)

:衡量在遵循策略 \pi 的情況下,從狀態 s 開始,預期能獲得的累積折扣獎勵。

這裡的 E_{\pi} 表示在策略 \pi 下的期望值。
* 動作價值函數 (Action-Value Function, Q^{\pi}(s, a)):衡量在狀態 s 執行動作 a 後,再遵循策略 \pi 的情況下,預期能獲得的累積折扣獎勵。
Q^{\pi}(s, a) = E_{\pi} \left[ \sum_{k=0}^{\infty} \gamma^k R_{t+k+1} \mid S_t = s, A_t = a \right]
我們通常會尋找最優策略 (\pi^*),它能最大化所有的狀態價值或動作價值。最優策略對應的動作價值函數稱為最優 Q 函數 (Q^*(s, a)),它滿足著名的貝爾曼最優方程 (Bellman Optimality Equation):
Q^*(s, a) = E_{s' \sim P} [R(s, a, s') + \gamma \max_{a'} Q^*(s', a')]
這個方程告訴我們,一個狀態-動作對的最佳 Q 值,等於即時獎勵加上折扣後的未來最佳 Q 值。
3. 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的結合:應對複雜性
傳統 RL 方法在狀態和動作空間很小的時候表現不錯。但當遊戲畫面、高維度數據出現時,狀態空間變得巨大甚至無限,傳統方法就無能為力了。這時,深度學習就派上用場了。
* 深度 Q 網路 (Deep Q-Network, DQN):是 DRL 的一個里程碑。它使用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 來近似 (approximate) Q 函數,即 Q(s, a; \theta),其中 \theta 是神經網路的權重參數。
* 輸入:通常是當前狀態 s (例如:遊戲畫面像素值)。
* 輸出:對應所有可能動作的 Q 值。
* 訓練:DQN 的訓練目標是讓預測的 Q 值盡可能接近目標 Q 值。目標 Q 值通常基於貝爾曼方程計算,但為了穩定訓練,會使用目標網路 (Target Network) 和經驗回放 (Experience Replay) 等技巧。
DQN 的損失函數 (Loss Function) 通常是預測 Q 值與目標 Q 值之間的均方誤差 (Mean Squared Error, MSE):
L(\theta) = E_{(s, a, r, s') \sim D} \left[ \left( R + \gamma \max_{a'} Q(s', a'; \theta_{target}) - Q(s, a; \theta) \right)^2 \right]
其中 D 是經驗回放緩衝區,\theta_{target} 是目標網路的參數。
4. 從 DQN 到更先進的 DRL 演算法 🚀
DQN 開啟了 DRL 的黃金時代,但它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只能處理離散動作空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更多元、更強大的 DRL 演算法:
* 策略梯度 (Policy Gradient) 方法:直接學習策略 \pi(a|s; \theta),而不是 Q 值。它們優化目標是期望的累積獎勵,例如:REINFORCE。
* Actor-Critic (A2C/A3C) 演算法:結合了策略梯度和價值函數的方法。其中 "Actor" 負責學習策略 (行動),"Critic" 負責學習價值函數 (評估行動好壞)。
* 信任區域策略優化 (Trust Region Policy Optimization, TRPO) 和 近端策略優化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這些演算法在策略更新時加入了約束,確保每次更新不會改變策略太多,從而提高訓練穩定性。它們在複雜環境中表現出色。
* 軟性演員-評論家 (Soft Actor-Critic, SAC):在獎勵中加入一個熵 (Entropy) 項,鼓勵探索,同時追求最大化獎勵。
DRL 的訓練流程簡述
總體來說,DRL 模型的訓練流程大致如下:
* 初始化:初始化神經網路參數和環境。
* 互動與採樣:智能體根據當前策略(或 Q 函數)在環境中採取動作,觀察環境的新狀態和獲得的獎勵。
* 經驗回放:將「狀態-動作-獎勵-新狀態」的轉變經驗儲存到一個緩衝區。
* 學習與更新:從經驗回放緩衝區中隨機抽取一批經驗數據,用這些數據來訓練神經網路,更新模型的參數。這一步是基於貝爾曼方程或策略梯度的優化。
* 重複:不斷重複步驟 2-4,直到模型收斂或達到預設的訓練次數。
結語
DRL 模型背後的數理原理,雖然看似複雜,但其核心思想都是為了讓機器能夠在不確定性中做出最優決策。從 MDP 的基礎框架,到價值函數的評估,再到深度神經網路的強大近似能力,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 DRL 的智能學習引擎。
如果你對 DRL 模型的哪個具體演算法或數學細節特別感興趣,歡迎提出來,我們可以再深入探討。
#DRL #深度強化學習 #數理原理 #機器學習 #人工智慧 #AI技術 #神經網路 #馬可夫決策過程 #Q學習 #PolicyGrad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