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歲就是老人?我們對「老人」的看法,恐怕要有些調整。人類的老化普遍在延後,現在65歲的人,有些還真的是「老當益壯」,還可以做很多事情。
之前曾寫過,韓國學者發表,現在的72歲韓國老人,身體健康程度等於2011年的65歲韓國人。也就是說,不過十餘年時間,韓國人的平均老化程度,又往後延了好幾年。
國際貨幣組織(IMF)針對已開發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調查發現,在2022年時,70歲老人的大腦認知功能,相當於2000年的53歲中年人,身體強健程度相當於2000年的56歲。這調查跨越了20年,把一些新興國家也算進來,所以「延遲老化」的程度,又比韓國研究更可觀。芬蘭有個研究,比較2017年與1989年的老人,將1989年(出生於1910–1914年)的75–80歲老人,與2017年(出生於1938–1943年)年齡相同的老人進行體能測試對比。結果發現,2017年的老人在幾乎所有體能指標上都勝過1980年代的同齡組。行走速度更快、握力提升5~25%、膝伸肌力提高20~47%,肺功能等耐力指標也更佳。
如果比較語言流暢度、推理能力、工作記憶,芬蘭研究裡2017年的老人,也是遠勝1989年代,自評的心理健康也更好,憂鬱症狀更少、對人生更滿意。
Neurology期刊2020年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過去30年間歐美地區失智症的「年齡校正發病率」,每10年下降約13%。也就是說,如果比較65歲、70歲、75歲時的失智症發生率,平均起來每10年下降13%。這數據的男女差異頗大,男生是減少24%,女生減少8%。
總和來說,人類的「延緩老化」以很快的速度進展,罹患失智症的年齡也在延後。以前的老人活到65歲,心理上就在準備邁向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了。現在65歲的老人,有許多都還能每天走路7000步、超慢跑50分鐘,健康活到75歲的期望值頗高。
有些新興國家,或許是這十幾年才漸漸衣食無缺、普及現代醫療。但對於歐美日以及南韓、臺灣這種經濟發達比較早的國家,這十幾年來還能繼續延緩老化,我覺得對三高疾病、代謝症候群的重視,以及藥物的持續研發,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國民意識到三高疾病以及之後常發生的心血管疾病,在達到疾病程度之前,就努力靠運動以及調整飲食來避免罹病,這都有助於延緩老化、延後失智症的發病年齡。
健康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這會型塑新的社會風險,也會帶來更多新的問題。提醒各位中年人,許多研究都認為,要追求「健康老年」,就得從中年開始努力。睡飽、降壓、足夠的運動、健康的飲食、注意體重以及各種代謝症候群指標,提前注意與付出心力,才能提升「好好活到老」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