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並不是誰把我們推離自己,而是我們太習慣自己退開。
所以你可能會察覺到,在那些看起來沒有發生什麼—沒有劇烈的衝突、沒有明顯的傷害的時刻,你卻感覺「我,好像不在自己正中間了。」
你可能整天都在忙碌,完成了許多安排,處理了好多待辦事項,但當夜晚來臨,一個人安靜坐下時,卻感覺自己有種空空的漂浮感。 不是累,而是沒有「在」的感覺。
地球今天的頻率,特別容易讓人「順從而迷失」,地球能場像是一層柔性的壓力膜,集體潛意識普遍出現「要做個對的人」的集體壓力。你也許會突然很在意別人的需求、責任感變重,或是內在那種覺得「應該要做些什麼」的念頭突然變得很強,你會開始慌、開始急躁, 但身體卻越來越疲憊、不明原因地提不起勁。
這是因為:你的主體性,正在被過度對齊外界的需求拉扯。
這種能場不是暴力的,它甚至是溫柔的、合群的、彈性的。但是這種無聲的拉扯,反而越容易讓我們失去「我在這裡」的感覺。
我們什麼時候離開了自己的中心?
這個問題是一個邀請,一個讓我們停下來重新對焦的錨點。
主體性並不只是大聲說出自己的立場、明確地拒絕不對的安排。
它有時候可能是需要你靜下來,安靜的覺察:
「我剛剛那句話,傳達的真的是我的真實,還是我為了討好誰而說?」
「我現在做的這件事,是來自我的想望,還是別人的預期?」
曾經有人來找我聊,她的工作穩定,家庭和諧,朋友也很多。
表面上什麼都好,但她說:「我好像每天都在過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連吃什麼、穿什麼、週末去哪裡,我都要先考慮其他人會不會喜歡這個安排。」
我問她:「那你想要什麼?」
她愣了一下,眼眶紅了,說:「我真的不知道……我很久沒問自己這個問題了。」
那一天,我看見的不只是她的困惑,
我看見的是,在這個集體文化裡, 我們有多少人把「我想要」悄悄壓下去,換來「別人喜歡我」的安全感。
但最終,這樣的安全感換來的是一個失焦的自己。
一個沒有中心的主體,就像是一個沒有穩固根系的植物,
外表再茂盛,內在仍然是飄搖的,因為「你」並沒有在這裡。
回到中心,是一種日常的選擇練習
今天,你不需要做什麼大事。
你可以只是坐下來,把手放在心口,問自己一句:
「現在的我,在我自己裡面嗎?」
然後,給你自己三個簡單的許可:
- 我允許我感受到身體的真實,而不立刻壓下。
- 我允許我慢一點,不對任何人即時回應。
- 我允許我說:我不知道,但我會先陪我自己一下。
這些話看起來很小,但它們像是一層層撕掉你內在那些「我應該」的自我催眠,
讓你聽見自己那層真正的聲音—那個沒有要證明什麼、只是想真正活著的你自己。
站回中心,並不等於要變得自私
我們最常有的誤解是:「如果我選擇我自己,我就是不顧別人。」
但其實真正站在自己中心的人,才能在愛與連結中不消失、不扭曲、不失衡。
因為你的「給」是來自自身的飽滿,而不是內耗。
你可以溫柔,但不委屈;
你可以陪伴,但不消失在關係裡。
今日的主體練習 × 三個覺察提問:
- 今天哪一個時刻,我的感受沒有被說出來?
- 我在哪裡感覺到一點點不對,但還是忍下來了?
- 有沒有哪一個地方,我其實可以說「等一下」,卻沒有說?
這三個問題不是要你立刻改變什麼,而是要讓你的內在開始重新亮起燈。因為唯有「看見」,你才有機會「回來」。
你可以在內在對自己說:
「我不是為了對抗什麼才回來,我是因為愛我自己,才願意站在這裡。」
你不需要先準備好什麼,也不需要變得更強才能做這件事。
你只需要在任何你發現自己模糊的時候,願意輕輕地說一句:我想回來。
這個願望,就是你靈魂對你的召喚。
而你會在這樣一次一次的選擇、對齊的過程中,越來越靠近你自己。
願今日的你,也能給自己一點空間,
不勉強自己回應、不急著處理、不假裝堅強。
你可以只是靜靜地坐下來, 對自己說:「我允許我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