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等等!你是不是也常常在下班後、睡前,窩在沙發上,抱著手機或遙控器,準備沉浸在一部電影或影集裡?螢幕上的光影變化、演員的喜怒哀樂,讓你笑到流淚、哭到哽咽,或是被嚇到整個人縮成一團。你是不是覺得,這一切都嘛是我「自己」在看、在感受、在掌控?
如果你也這樣想,那恭喜你,跟我一樣,都被騙了啦!最近讀了華特·希基這位普立茲獎得主寫的《人如其視》這本書,簡直是顛覆我對「看」這件事的所有認知!這本書告訴你,我們在接收文化、觀賞電影影集的時候,根本就是把身體的「控制權」大方地交給了那些創作者!他們就像是幕後的「黑手」,在我們體內默默地搞著一些「不可見的化學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還能被科學家「抓包」!
「螢幕化學反應」:你的身體正在偷偷「演很大」!
你可能會想:「啊?看個電影還能有化學反應?唬爛吧!」但別急,科學家可是有證據的!研究人員發現:我們呼出來的氣體成分,根本就是身體內化學反應的「直接證據」!而且這些氣體成分還會不斷改變,就像你的情緒波動一樣。更扯的是,最能有效影響這些體內化學反應和呼出氣體成分的,竟然就是你正在看的「電影」!這表示什麼?簡單來說,如果你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然後有科學家在你旁邊偷偷收集你呼出的氣體,分析裡頭的分子濃度比例,他們幾乎就能準確地判斷你正在看什麼「片」!比如說,當你看驚悚、刺激、恐怖片這種會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類型時,電影院裡的「異戊二烯」濃度就會出現明顯的變化。你看了什麼片,身體反應直接出賣你!
還有另外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不同電影對我們體內的「抗凝血因素」也會有明顯的影響。看恐怖片時,它會明顯提升;而看那種放鬆愉悅的電影時,它就會下降。你的交感神經會啟動人類祖先演化下來的反射動作,讓你即使坐在電影院裡,也能感受到「危險」或「安全」!所以啊,下次看恐怖片覺得心臟快跳出來,別懷疑,那不是你太入戲,是你身體裡正在努力工作,讓你「參與其中」!
注意力是減法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多工處理」的高手?可以一邊追劇一邊滑手機,一邊聽音樂一邊寫報告?別傻了!書裡直接潑了我們一大桶冷水:「注意力其實是一種『減法』的狀態!」
當你越專注在一個事物上時,你就會用越少的資源去觀察除此之外的其他東西。「視野的其他區域其實會變得更模糊且黑暗」。所謂的「一心多用」,其實並不是真的在「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你只是能以飛快的速度在不同任務中快速切換,快到你說服自己是「同時」處理!
這就像你假裝自己同時跟十個人聊天,但其實只是每次快速地跟不同人講一句話,然後立刻跳到下一個人。你的大腦是個超厲害的「切換達人」,但它一次還是只能專注一件事情。
孩子為何愛「無限重播」?
你家裡是不是也有個「重播狂」?同一個卡通、同一部電影,可以從早看到晚,看個一百遍也不會膩!你是不是常在旁邊崩潰:「到底有什麼好看的?!」
書裡給了一個超可愛的解釋:孩子們在觀看的當下享受眼前的內容,雖然有時候會「走神」,還是能跟得上劇情。但他們「仍在發展的記憶力背叛了他們」!這使得每一次重看都像全新的一樣新鮮!
而且,書裡還說,崇拜一個英勇、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正面偶像」,對孩子們有非常正向的影響。有這麼樣的一個研究,讓孩子們假扮成超級英雄(例如蝙蝠俠),然後鼓勵他們問自己:「蝙蝠俠夠努力嗎?」接著讓他們回答:「蝙蝠俠非常努力!」結果發現,這些「蝙蝠俠小孩」比沒裝扮的孩子更能專注投入目前的任務,甚至在玩樂中途,也有更高的機率中斷回到自己的任務上。
大白鯊的「無心之過」:電影也能變成「殺人兇手」?
電影的力量有多大?有時候,它甚至能超乎創作者的想像,對現實世界造成巨大影響,甚至有點「驚悚」的後果。
提到鯊魚,你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會是什麼?是不是那隻令人聞風喪膽的「大白鯊」?但你知道嗎?自從電影《大白鯊》第一次於1976年上映後,全球的鯊魚數量竟然減少了九成!這部電影不僅激發了一股「鯊魚戰利品狩獵」的熱潮,而且當漁民在過度捕魚時,也會大量殺害那些無意間捕獲的鯊魚,讓鯊魚的生存面臨了巨大的危機。
《大白鯊》原作小說的作者彼得·本利奇,對於自己的作品無意間成為鯊魚遭大量殺害的推手,感到超級愧疚,於是用餘生極力呼籲大家保護鯊魚。這真是讓人不得不感嘆,電影的力量,有時候真的大到連創作者都無法預料啊!一部電影,無心插柳竟然成了「鯊魚殺手」!
華納兄弟與迪士尼:誰才是「成年人的錢包殺手」?
說到影視產業,華納兄弟和迪士尼這兩大巨頭,簡直就是一對「歡喜冤家」!迪士尼以兒童市場為主,主打夢幻公主、可愛卡通,把我們童年的錢包掏空。而華納兄弟呢?一開始總是當個小老二,後來他們首次靠著「蝙蝠俠」這件IP作品,發現原來「成人市場」有著這樣巨大的商機!從此,華納兄弟就跟迪士尼「互別苗頭」,各自搶佔市場大餅。
華納兄弟的主要目標客群和迪士尼相反,他們主要八成的商品都以成年人為客群,連店面裝潢都使用更高級的建材跟裝飾,看起來更具成熟感,根本就是想方設法要讓你把成年人的錢包掏出來!這也證明了,市場真的很大,只要你找對自己的「菜」,誰都能闖出一片天!
三千七百五十年前的「負評」:人類的「吐槽魂」從古至今都沒變!
你是不是也很愛上網看評論、發評論?看到不喜歡的就想「吐槽」一下?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人類喜歡「評論東西」的基因,根本是從遠古時代就寫進去了!
書裡提到:目前已知最早的書寫作品,竟然是一篇「負評」!這篇文字是由一位名叫納尼的客人,寫給商人伊納希爾的。納尼抱怨說,伊納希爾賣給他僕人的銅塊品質太差,根本是詐欺!這篇距今三千七百五十年前的「古文」,證實了在這三千七百五十年來,人們評斷品質的能力並沒有改變太多,只是「投訴」的媒介從泥板變成了現在的網路、社群平台而已。下次你又想在網路上給個「負評」的時候,想想你是在繼承人類幾千年來的「吐槽」傳統。
廣告:你以為它很煩,但它其實是節目的「隱形推手」!
這則在2009年刊登在《消費者研究期刊》上的研究,請受試者觀看有廣告和沒有廣告兩個版本的電視節目,不斷調整廣告的間隔,有時候甚至會將節目一分為二並打亂播放順序。結果呢?「無一例外!」和沒有廣告的節目相比,受試者都比較喜歡被廣告打斷的節目!
這是不是跌破你的眼鏡?書裡解釋說,廣告的出現,會「打斷」我們大腦的注意力,反而讓大腦對那已經適應並逐漸失去興趣的情節,重新產生興致。這就像你吃了一塊超好吃的蛋糕,吃到有點膩的時候,突然有人給你一杯氣泡水清清口,等你再吃蛋糕,就會覺得它更美味了!
你是不是也對書裡這些「觀看」的奇妙發現,感到非常驚訝呢?有沒有哪部電影或影集,讓你覺得自己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全身心都被吸進去」了呢?快來留言跟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