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半夜醒來,開始回想剛剛那場夢到底在演哪齣?有時驚心動魄、有時溫馨感人還有讓人嚇到漏尿的夢。以前總覺得夢就是腦袋瓜一時興起,隨便跑出來的幻象,但最近讀了《我們為何會做夢》這本書!
原來,我們每天晚上那些奇奇怪怪的夢境,根本不是什麼虛無飄渺的抽象概念,而是我們大腦裡頭正在上演的一齣超精密的「神經生物學大戲」!
夢境的電流實驗室
書裡提到,作者詹迪爾醫師在進行開顱手術的時候,發現我們的大腦雖然不會痛,但只要給它一點點電流刺激,病人可能會聽到聲音、想起以前的回憶,甚至,就這麼「做夢」了起來!更誇張的是,連那些讓人冷汗直流的惡夢,也可以用電流來觸發!
而且,你以為大腦沒痛覺就什麼都感受不到嗎?那可不!大腦其實是個超厲害的模擬器,透過電流神經傳導,它都能給你模擬得跟真的一樣。更驚人的是,我們在做夢的時候,某些腦區竟然比清醒的時候還耗能!特別是那些跟情緒、視覺有關的中樞,電力全開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夢境裡的情緒體驗,會強烈到你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因為大腦直接幫你開了「情緒外掛」!
夢境也不是完全沒規矩可循。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做的夢其實都挺類似的!這不禁讓人想,難道夢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刻意留下的「技能」嗎?它並不受文化、地域、語言的限制,證明了夢就好像是人類的「共通語言」!
但是,在夢裡要你解數學、讀小說、寫論文,那可是難上加難,好像夢中的我們,理性的那一部分都被關機了。但有趣的是,夢裡的場景轉換,卻是跟我們記憶中的「語意地圖」緊密相連的。
為什麼睡覺還要作夢?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睡覺的時候四肢鬆弛、毫無防備,這時是把自己變成獵物的最佳目標,結果呢,我們還反而演化出一種「作夢」的奇妙能力,照理說應該早就被淘汰了吧?!但作者提出一個特別的觀點:夢就是人類演化出來的「虛擬訓練場」!
它不需要任何外在條件,就能把我們腦海裡的記憶碎片、人物、知識和情感通通組合起來,變成一場「虛擬實境電影」。而且這場電影還是「被動參與」的,你多半無法決定劇情走向,卻能感受那種超脫現實的身心狀態。在夢裡,你可以是超人,也可以是弱雞,反正就是一個讓你盡情釋放潛意識的「安全模擬環境」。
你想想,夢到從懸崖掉下去,那種瀕死的恐懼感是不是跟真的從懸崖掉下去很像?書裡說,這兩種神經反應模式是高度重合的!從小時候夢到的怪物,到長大後的人際衝突,夢境都在默默地幫我們「練功」,建立起一套應對現實的「心理韌性」。
更重要的是,夢境還是我們大腦的「心理調節師」!它會把白天累積的壓力和焦慮,透過重組記憶碎片的方式,幫你好好消化掉。很多人在經歷重大事件後,都會一直夢到相關的內容,這其實就是我們大腦在幫自己「療傷止痛」的過程。而且,夢境還是個測試人際關係的超好媒介,哪有比夢裡更能隨機模擬各種社交場合的地方?
惡夢來襲!
講到惡夢,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愛吧?但其實我每次作惡夢也是挺興奮的。作者說,惡夢其實也跟一般夢境一樣,都是神經生物學的產物。那些讓你嚇破膽的暗黑幻象,其實都來自我們自己。對於小孩來說,惡夢其實有助於他們建立「身分認同」和「自我意識」,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而且學會分辨現實跟夢境。
等到長大成人,惡夢裡的主角就漸漸不再是怪物了,更多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際衝突。惡夢啊,它會用一種你意想不到的方式來鍛鍊你的心智,幫助你更堅定自己的「我是誰」。
當然,誰也不想天天被惡夢纏身,書裡也分享了幾個降低惡夢頻率的方法。既然惡夢是想像力搞出來的鬼,那麼我們也可以用想像力來打敗它!
你可以試著回想惡夢的內容,然後一步一步地把它改成正向的結局。研究證明,這招真的有用!對於那些因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飽受惡夢折磨的人,因為他們的惡夢是源自真實經歷,所以需要更積極地每天花個5到20分鐘,在腦海裡演練修改後的夢境,持續三到六個月,這樣就能有效減少惡夢,還能改善睡眠品質。
夢境超能力
說到夢境,你可能想不到它還有「預警功能」!作者提到,夢境實演行為(就是在夢中會做出實際動作)在預測某些神經退化性疾病上,準確度高到嚇人,簡直跟顯影技術和血液檢測有得拚!
當你發現枕邊人睡覺的時候常常手舞足蹈,像是揮手踢腳,可能就要多加注意!因為夢境實演和新出現的惡夢,很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而且還能提早幾十年就顯現出來。當然,也不是所有夢境實演都是暴力型的,有些人睡覺也會大笑、唱歌、鼓掌,這些也都是!
書裡也提到了有關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夢境,他們的夢境不僅頻繁出現動物,這些動物甚至還會開口說話,甚至討論患者!而且夢境報告中也常見攻擊性和肢體傷害的畫面,還會出現異常多的陌生人,通常都是成群的男性。這真的讓人感覺夢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最深層的世界。
夢境除了預警功能,還是我們「創意的催化劑」!當我們放空、思緒漫遊時往往是創意靈光乍現的時刻,而夢境也是最好的放空模式!它高度視覺化,給你答案的時候也常常是畫面呈現。做夢能讓你跳脫僵化的思維,進行發散性思考。
在夢裡嘗試各種行為,反正也不用負擔任何「社會成本」。夢境裡頭充滿了各種隱喻,與其說它是散文,不如說它更像一首詩!雖然很多人醒來就忘了夢裡演了什麼,但那些夢確實會悄悄影響我們清醒時的決策。
所以啊,想要增強夢境創意,第一步就是把你的夢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細細品味這首專屬於你自己的「夢之詩」。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和發現,都是從夢裡得到的靈感呢!
掌控夢境當自己的夢境導演!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作者說我們竟然可以透過訓練「掌控夢境」!這根本就是《全面啟動》的真實版!有兩個重點:第一,你得在快速動眼睡眠期;第二,你要意識到你正在做夢。
書裡教了一個「現實驗證法」,超好玩的!就是你白天沒事就問自己:「我現在是清醒的嗎?」然後可以做幾個測試:看看自己的雙手,是不是數量正常、形狀也沒扭曲?試著去推一下實心物體,看看手會不會穿透過去?或是看看時鐘,時間是不是跳來跳去不合邏輯?這些在夢裡都是常見的「破綻」!
另外還有「喚醒誘導法」,就是讓你提早兩個小時醒來,回憶一下剛剛的夢,然後再睡回去,過程中一直暗示自己「接下來是在夢中」,甚至可以事先想好在「清明夢」裡要做什麼。書裡說,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控制夢境,有些專家甚至能精準操控夢裡的行為,像是飛天遁地,或是跟夢中角色對話!這時候,你就是這場夢的製片、演員,還是導演。根本就是你的「睡夢中好萊塢大片」!
對我來說,夢境就像一場能互動的沉浸式電影,而且還是免費的!讀完《我們為何會做夢》,書裡很多觀點刷新了我的認知,特別是關於「夢境實演行為」那段,我才知道原來腦部退化的徵兆,竟然可以早在幾十年前就透過夢境顯現!還有一個讓我意外的是感官對夢境的影響:我本來以為聽覺或觸覺是主導夢境的關鍵,結果實驗證實,嗅覺才是最具穿透力的夢境媒介!
嗅覺神經是直接連結到海馬迴和杏仁核的,所以氣味是最強效的夢境觸發器!比如說,聞到臭雞蛋的味道可能讓你做惡夢,而某些特定的氣味,甚至能讓你在夢中重現某段記憶場景,超神奇。
至於書中提到的「清明夢」技巧,聽起來是有點玄,我的實踐經驗也是一半一半。只有少數幾次成功意識到自己在做夢:第一次是想說「欸,我怎麼在夢裡?」然後就用手拍打自己,結果夢裡的痛感確實是微弱到一個不行。
最近一次則是在夢中發現自己手指頭的數量異常、形狀扭曲到一個不行,然後就瞬間「覺醒」了!當我意識到這是夢的時候,我馬上試著操控夢境讓自己長出翅膀,在天空飛翔的體驗真的太奇妙了!而
書裡推薦的「預先心理暗示」方法對我效果有限,主要是因為我在夢中很少主動去質疑現實。通常都得等到夢境中遇到什麼「重大危機」,我才會被迫去驗證當下是不是在做夢。
不過,光是記錄夢境本身,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了!特別是對我這種恐怖片愛好者而言,惡夢簡直是最好又免費的沉浸式體驗!但根據我的經驗,如果醒來沒有馬上回想,夢境內容真的會光速遺忘。書中還提到,跟伴侶不帶評判地分享夢境,竟然能增強親密關係,這或許是因為夢境揭露了我們潛意識中最原始的思維模式吧!
最後,書裡這句話我覺得說得很棒:
「夢到前任並不代表渴望或者遺憾。夢裡面所流露出的情緒才是理解個人想法的關鍵,而非夢境內容。」
大家又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夢境,或是關於夢的奇妙體驗呢?快來留言跟我分享吧!